南模生物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12:40

南模生物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各种不确定性和紧迫性交织在一起成为新常态,面对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紧缩业务拓展受阻及国内外人员流动性受限等外部大环境,南模生物秉承“编辑基因,解码生命”的经营理念砥砺前行,在董事会及管理层的领导下,围绕公司战略主轴,努力克服公司生产、研发、销售等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南模生物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提质增效;通过外延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强化产能供给,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拓展销售渠道,加快全球化市场布局与渗透;优化管理体系,持续加强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年公司全体员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充分彰显了南模生物的韧性。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0,296.52万元,同比增长10.0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539.96万元,同比减少108.8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2,955.89万元,同比减少156.33%。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

公司坚持研发助力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创制领域热门基因的模型品系,基本做到了常用小鼠模型的全面覆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研发构建了超过15,000余种模型,自主研发标准化模型超过8,600余种,为客户提供了超过6,600种的定制化模型。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药物研发新趋向为指引,通过人源化基因修饰模型与传统的基础品系、免疫缺陷模型等差异化竞争,截至报告期末,拥有PD-1、PD-L1、CTLA-4、CD47、CD24、ACE2、PCSK9、ANGPTL3等热门靶点人源化模型572种,并基于单人源化靶点,进一步开发双人源化及多人源化靶点模型服务于分子靶向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命科学前沿、生物医药重点研究领域。

报告期内,基于不同的应用方向,公司针对双抗药物开发新上线CD3EDG、HER2等双靶点人源化小鼠60余种;针对ADC类药物开发新上线TROP2、NECTIN4等ADC药物靶点人源化小鼠20余种;针对小核酸类药物的兴起,上线ANGPTL3、APOC3、SERPINC1等人源化小鼠20余种;在细胞治疗方向,基于公司的重度免疫缺陷小鼠模型,推出了M-NSG-IL2、M-NSG-IL15、M-NSG-IL3/CSF2等新一代重度免疫缺陷小鼠模型,这些小鼠模型在免疫缺陷的同时,表达人类细胞因子,可以更好的实现人类T/B细胞、髓系细胞、NK细胞等各类免疫细胞的重建。针对不同的疾病领域,公司在肿瘤治疗方向,新增药物靶点人源化模型的同时,配套研发了30余种人源化肿瘤细胞系,推出了100余种CDX肿瘤模型;在代谢疾病方向,推出了GLP-1R、GCGR等人源化模型;在自身免疫疾病方向,推出了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银屑病等疾病模型;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向,推出了TAU、APP、APOE等人源化模型。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模型验证的团队,加大在人源化模型等验证数据上的投入;着力技术的优化调整,提升CRISPR/Cas和ES细胞打靶技术操作细节,改进各项参数,提高动物模型质量;公司获得了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全资子公司砥石生物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取得了11项发明专利认证;公司致力于为客户创新提供全面、便捷、专业的模式生物技术服务和模型资源,助力客户在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等诸多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600余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高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累计为6,575.6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7.14%,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期利润的下滑,但从长远看,创新研发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强化产能供给

公司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需要持续扩大生产研发规模。报告期内,公司使用超募资金收购上海中营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营健”)100%股权,计划利用中营健现有的房屋土地等资源建成具有基因修饰小鼠模型的研发、标准化模型的供应、药理药效学研究服务、行政办公等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具有自主产权的总部基地。基地建成后将降低由于上海其他生产基地租赁期满或租约调整而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为公司持续扩大生产研发规模提供更充分的基础设施保障,亦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和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快速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效应。该次收购致使公司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规模大幅增长,目前中营健的多幢房屋分别在装修、设计、审批等不同阶段,将在未来几年分阶段投入使用,投入后中营健的房屋土地等资产和评估增值部分的折旧摊销将会对公司合并后的净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亦将会为公司带来相应的产值和收入的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在深耕上海市场的同时,为更好的服务南北方客户,广东中山基地、北京北辰路基地投入使用,逐步完善了全国布局。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约14万个笼位。同时,由于公司产能扩大,相应的租金、折旧摊销、材料费、能源费、人员工资等均随之增加,致使短期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加之受全国新冠多点散发及上海防控影响致使公司收入增速较低,造成短期利润大幅下降。但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稳定,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收入将成爬坡上升趋势,同时公司在持续加强成本管控,减少部分成本较高的笼位设施,盈利能力将逐渐得到相应提升。

(三)拓展销售渠道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模式生物专注于从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构建到表型分析及药理药效评价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公司长期保持与知名科研客户和工业客户的稳定合作,科研客户与工业客户收入占比约为5:5。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客户,受新冠防控及高温等无法空运发货的原因影响,海外营业收入仍同比上涨68.19%,占整体营业收入的比例约为11%左右。在多重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下,2022年公司新签订单3.32亿元,新签订单增长率为7.44%,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为未来业务的恢复及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司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及销售人员的招聘力度,促进业务推广的同时销售团队的销售费用也大幅增加,对公司短期利润造成了一定影响。

1、公司科研客户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综合性医院等科研机构,报告期内,公司服务科研客户超过700家,受人员流动管控影响,报告期内科研机构需求有所受限,但公司长期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科所院校,以及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知名医院等优质客户资源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客户存续度较强,科研客户收入占比为53%。在国家鼓励科研创新的趋势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依然备受重视,国家持续加大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而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服务行业,为生命科学、医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精准医疗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工具,未来科研客户需求将持续回暖。

2、公司工业客户中包含例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石药集团、恒瑞医药(600276)、中美冠科、康龙化成(300759)、药明康德(603259)、药明生物等已上市的创新药企、老牌的制药企业及知名CRO、CXO公司,亦包含未上市的中小型创新药企等,面对生物医药行业不容乐观的融资环境及政策,报告期内,工业客户收入占比仍持续提升,占比达47%。公司针对工业客户研究热门靶点、热点适应症,紧跟客户需求开发相应的动物模型;结合充足的模式生物品系库,利用技术优势,打好差异化竞争的组合拳;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以出售标准化模型为引线,大力推广药理药效及表型分析业务,加速客户新药研发进程,提高公司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3、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加速铺设自有销售渠道,在欧洲、日本相继设立了办事处,国际业务团队规模持续扩张,报告期末,海外BD共8人;一方面与新加坡、韩国等地经销商达成合作,通过品系授权方式,借助经销商成熟销售渠道迅速打开市场、建立品牌;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产业学术交流活动,更好地熟悉世界生物医药研究的最新前沿领域,累计参加欧洲神经科学学会2022年度峰会(FENS2022)、蛋白质工程峰会(PEGS)、第七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暨易贸生物产业展览(EBC2022)、2022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欧洲实验动物科学联合会(FELASA 2022)、亚洲最大的生物健康大会(Bio Korea 2022)等近20场国际学术会议,获得了全球排名前十的制药厂商的订单。公司凭借价格优势、客户口碑、人源化小鼠模型等特色产品逐步打开海外市场。报告期内海外市场收入3,269.2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8.19%。

报告期内,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公司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冯东晓博士作为美国子公司的CEO并对美国子公司进行了增资,计划通过依托美国子公司在美国建立动物设施和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团队,就近为美国和欧洲的客户提供活体基因修饰小鼠模型及临床前表型分析及药理药效评价服务,加强美欧为主的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全球海外客户的合作。公司向美国子公司增资已取得上海市浦东新区发改委出具的境外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和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派发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相应资金将会伴随美国生产基地的规划进程持续投入。

(四)扩充人才梯队

公司持续优化现有的管理体系,吸纳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报告期末,公司员工755人,较去年新增24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322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42.65%,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研发人员117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5.5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99人,占研发人员的比例为84.62%,硕士及博士56人,占研发人员的比例为47.86%,支撑公司持续创新的研发项目和不断加强的研发投入。

报告期内,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地将股东、公司和核心团队三方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实施了2022年度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总量为116.4万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为96.4万股,激励对象76人。本次股权激励计划选用营业收入作为公司层面业绩考核指标,该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情况和市场价值的成长性,股权激励计划旨在吸引和留住公司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核心团队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该股权激励授予后影响当期损益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导致公司管理费用大幅上涨,加剧了利润的大幅下降。

随着公司资产、业务、人员等方面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资源配置和内控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公司将继续完善组织架构、生产运营、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经营管理,确保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经营管理能力能满足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需求。

(五)专注主营业务

公司各业务板块均受到全国新冠频发及上海防控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放缓,全年同比增长10.52%。其中,定制化模型业务项目周期较长,需6-9个月结题及30天的异议期后方能确认收入,加之该业务主要服务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综合性医院等科研机构,其防控措施较为严格,受人员流动管控影响时间较长,上半年新增订单金额较小,全年收入同比下降37.31%;公司不断完善药理药效学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药物筛选、药理药效评价等CRO服务,为客户提供从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构建到表型分析及药理药效评价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药效评价及表型分析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5.36%,主要受到防控影响和团队规模限制,增速有所放缓。

随着外部影响的逐步减弱,市场不确定性降低,行业活力不断回升,公司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升项目完成效率,尽快恢复收入增速;同时,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成本管控的持续加强,笼位使用率的提高,人员配置的优化,将会逐渐降低产能扩张对公司经营业绩的短期不利影响,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即以小鼠、大鼠、斑马鱼、线虫等模式生物为载体,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目的DNA片段导入或删除、修改内源基因,而构造出的能够模拟人类特定生理、病理、细胞特征的生物模型,公司生产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主要指基因修饰小鼠模型。

公司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能够对目标基因开展功能缺失或功能获得的研究,达到对人类生理或病理更精确的模拟,相较于野生型的模式生物,更适合作为研究人类基因功能和人类疾病致病机制探索的实验模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研发构建了超过15,000种模型,在基因功能研究及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代谢性疾病、炎症、罕见病等药物研发领域,自主研发标准化模型超过8,600余种,为客户提供了超过6,600种的定制化模型,积累了深厚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开发经验。公司提供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及相关技术服务,一方面服务于生命科学领域,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部分综合性医院等科研机构,主要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等;另一方面服务于生物医药领域,面向医药公司、CRO公司等工业客户,主要应用于新药新靶点发现、药物筛选、药理药效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等临床前研究阶段,对提升基因功能研究和新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通过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客户、工业客户提供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及相关技术服务,获取收入和利润,其中需向客户交付动物模型的业务(主要包括定制化模型、标准化模型、辅助生殖繁育业务等),一般有3至30天的异议期,公司于客户提供确认记录时或异议期满后确认收入。

2、研发模式

公司紧跟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产业热点,凭借在技术、产品及服务方面的先进性,实施研发创新战略,通过采用自主研发模式和客户定制合成相结合,对基因修饰技术和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进行持续研发。

基因修饰技术研发,系指基于当前基因科学的研究进展及文献调研,对公司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和编辑策略进行创新,以提高基因编辑效率和策略的稳定性。此类研发项目主要由模型研发部负责实施。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发,系指基于对行业技术和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判断,对潜在符合客户需求的模型进行针对性的预研。此类项目涉及模型的构建、扩繁和验证,由模型研发部和相关技术部门共同完成。

3、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模式为直接采购,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大小鼠、气体、试剂耗材、饲料、垫料等。为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管理,公司制定了合格供应商制度,对潜在供应商的经营资质、技术水平、质量管控能力、生产能力、产品价格、交货周期、供应商配合能力、付款周期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从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录。

公司对各类原材料特别是实验动物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同时,为提高采购效率,控制采购成本,公司通过采购部对采购申请、批准、询价、供应商选择、验货和付款等环节进行控制。

4、生产及服务模式

(1)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生产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定制化基因修饰小鼠模型为例,公司根据客户所需定制的模型信息、已公布基因信息和相关文献,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价和生产方案设计,客户认可设计方案后立项;根据模型构建策略进行随机转基因模型构建、基于CRISPR/Cas技术的模型构建、基于ES细胞打靶技术的模型构建等,获得相关基因修饰阳性小鼠模型并出具项目结题报告;项目结题报告经审核无误后安排小鼠发货,待客户接收确认后进行项目结题。

(2)相关服务

公司提供药效评价服务用于创新药临床前研究,公司已建立成熟的基因修饰小鼠研发技术平台、大小鼠表型分析平台、大小鼠饲养繁育平台、药理药效学服务平台、斑马鱼研究技术平台、线虫研究技术平台、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及新建立的模型验证平台。以药效评价为例,公司对客户提出的技术服务需求进行项目分析和实验方案设计,客户认可设计方案后立项;根据实验方案,对模型动物进行手术或诱导疾病造模及给药;通过对样品观察、取材、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完成各项实验记录,实验数据保存及备份;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分析结果,项目负责人对药效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等资料复核无误后,出具正式报告,提交给客户;客户对项目执行及项目成果进行审核,在约定期限内确认或提出异议;若无异议,向客户提交与项目相关的实验数据原始资料、实验记录等,并完成项目结项。

5、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接销售的销售模式,通过对高校实验室和研究所的PI、制药公司和CRO公司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交流,确保公司新的产品和技术服务能够及时传达到客户,并对客户的特定需求及时响应。

公司设有市场部、商务部、销售部、技术支持部等部门。其中,市场部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宣传企业形象以及推广企业品牌;商务部负责执行具体项目的合同、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结算、产品发货运输的管理;销售部负责编制和实施年度销售计划,完成产品及服务的销售、推介、回款管理任务;技术支持部负责售前技术支持、定制化模型方案设计、售后疑难问题解决,实现全时段的客户服务。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从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业务,产品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药物研发、CRO服务等领域。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所处行业为“M73研究和试验发展”;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属于“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所处行业为“M73研究和试验发展”中的“M731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和“M734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结合主营业务特点,公司所处大行业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行业,所处细分行业为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服务行业。

(1)行业的发展阶段

报告期内,第一波创新药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监管标准日益提高、出海遇到挫折,叠加中美摩擦扰动和行业融资热度下降影响,整个生物医药行业都进入了深度调整阶段。然而,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会,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能够对小鼠基因组进行精准修饰并实现稳定遗传,满足药物研发趋向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基因修饰动物品系持续扩充的重要性日趋显著。

从供给端来看,全球模式动物市场集中度高:根据查尔斯河公开交流资料,2021年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和The Jackson Laboratory分别占据全球动物模型市场35%和18%的规模,是全球动物模型行业两大龙头。美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动物模型和小鼠模型市场,2022年市场规模分别约为103亿美元和78亿美元,其中小鼠模型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约80%,在新药研发、靶向药需求、药物研发临床前试验活动逐年增加的带动下,美国地区动物模型的使用量和市场规模仍保持持续增长。

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在发现阶段为51%,到临床前研究降至32%,而临床研究阶段仅为19%。药物研发成功率低,药物研发失败的风险随进程后移而逐渐增大,风险前置带动模式动物发展。由于临床阶段投入巨大,为了降低临床试验失败风险、合理控制成本和提高开发效率,药企更希望能在早期真实准确地反映候选药物的实际效果,从而对动物模型的构造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和深化医疗改革等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资有望转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健康需求是这项规划纲要里重要环节。这意味着即使没有“出海”的加持,国内整个医疗市场,还有一个很大的扩容空间,医药上游制造的兴起是国内医药行业的一条必由之路,带动医药研发增加,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医药研发的上游配套产业,模式动物行业需求将随之上涨,是模式动物行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根据《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0,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4%,自“十三五”以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十四五”期间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有望达到8%左右。在国家鼓励科研创新的趋势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逐渐备受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一如既往,临床突破仍然在不断涌现,将支撑生物医药行业整体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无论是阿尔茨海默症、COPD、肺动脉高压、NASH、斑秃等的突破,还是CGRP小分子替代、PCSK9和VEGF眼病的给药周期延长、GLP-1疗效迭代和口服替代、新型疫苗等的改良,均会不断增加实验动物行业需求。

在产业和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模式小鼠行业或将迎来高速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我国小鼠模型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98亿元,五年CAGR为27%。从供给端来看,我国小鼠模型市场格局较为分散,本土企业占比较高,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2019年维通利华(Charles River中国子公司)以7.70%的市占率居于首位;药康生物、南模生物、百奥赛图等本土企业紧随其后,市占率约为23.25%。与外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起步较晚,但依靠工程师红利,承接了欧美的产能转移,同时国内创新药热潮崛起、CRO高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成熟,国内生产动物模型的效率和成本不断优化,逐渐成为包括全球知名药企和CRO公司的动物模型服务供应来源。

(2)行业的基本特点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最早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行业,目前发展为面向科研服务和新药研发两大方向,对应科研客户和工业客户,覆盖生命科学领域和生物医药领域。作为一个技术含量高、学科分布广、人才依赖性强、运行管理要求高、技术发展快、领域新、模型品种增长迅速、科研应用场景多变、需求分散的行业,要求企业需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是对科技研发、创新升级、知识密集、多学科交叉依赖度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综合了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及技术,对企业的模型研发能力、动物繁育体系有较高要求,因此企业既需要大量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支持,也需要熟练掌握分子、细胞、显微注射等技术的操作人员,打造稳定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团队,不断加强研发积累,通过长期的产品开发实践优化和改进实验生产条件,达到高效率高成功率地大规模制备动物模型的条件。

同时,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构建、繁育需要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因此要求企业建设符合标准的实验室、动物设施以及购置专用设备,以保证繁育环境能达到恒温恒湿、SPF级别等要求;此外,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研发、制备及培育等环节均涉及动物设施的使用,因此需要具备专业设施运维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才;加之,在实验动物的管理和实验过程中,AAALAC认证作为国际性认证,成为实验动物福利、动物质量、生物安全水准和国际前沿医学研究的质量标志,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求企业从初期的设施建设、管理到后期的实验动物使用、维护和管理,都需要积累丰富的大型动物设施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

另外,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作为活体产品,其性状受品系背景、基因修饰方式、饲养环境影响,甚至实验设施的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小鼠表型的不同,进而影响实验结果,要求企业需保持稳定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动态需求。由于更换品系供应商可能会给客户带来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客户对于经过自己验证过的品系忠诚度较高,对于行业新进入者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合作经验,其获得市场优质客户认可的难度较大。

(3)行业的主要技术门槛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一个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构建通常需要:

1)基于前期基因功能研究专业知识的积累,构思模型设计策略;

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知识,根据基因修饰难度,出具模型构建的可行性方案;

3)通过对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知识的熟练运用,进行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构建;

4)基于前期基因功能研究和相关表型的专业知识,对构建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生理和病理表型进行分析。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构建综合了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理论的交叉,对于企业研发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技术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设施运营管理体系等均有较高要求,要求企业需不断加强研发积累,优化产品开发以及改进实验生产条件。

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发表以及新药研究开发临床申报过程中,通常需要明确披露实验动物的信息来源,知名品牌有助于增强试验结果可信度;此外,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制备、扩繁的效率和良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行业新进入者由于缺乏充足的经验,通常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成立于2000年,作为国内较早从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业务的公司之一,深耕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市场多年,始终以研发创新为驱动,核心技术人员及研发团队拥有丰富的模型研发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发体系和核心技术平台,能够提供涵盖多物种模型构建、模型繁育、表型分析、药理药效评价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产品和技术服务。

在定制化模型服务方面,公司通过对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和ES细胞打靶技术的优化,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模型构建,公司在注射阳性率上国内领先,项目成功率高;在标准化模型服务方面,公司关注科学前沿、追踪热点靶点,依托于对前沿课题的先导性研究,为自发肿瘤、代谢性疾病、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罕见病等领域提供疾病和人源药靶模型,公司已拥有超过8,600余种自主研发的标准化模型,针对肿瘤免疫治疗,已开发了572种人源化基因修饰模型品系,针对罕见病治疗,已构建了68种罕见病小鼠品系,针对适合异种细胞或组织移植的载体,已开发了50种免疫缺陷小鼠品系;在表型分析及药理药效评价方面,公司选择特定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辅助药物或手术等其他造模手段得到疾病动物模型,覆盖了大部分人类重大疾病的药效评价方法,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体外到动物体内的众多疾病模型系统,全面评价各类创新药IND申报所需的临床前模式动物相关的表型分析及药理药效评价,以专业、优质的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及品牌信誉。

动物设施是提供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和技术服务的关键要素,公司拥有成熟的SPF级实验动物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上海共有5个生产研发基地(半夏路、金科路、哈雷路、金山I期、上科路),另新增广东中山基地与北京北辰路基地,共计约有14万个笼位。同时,公司已取得实验动物相关完备的业务许可资格或业务资质,包括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国际AAALAC认证、OLAW认证等,运营过程严格遵守全面的动物福利和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同时接轨国际管理要求,为拓展公司的全球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凭借规模化的动物模型研发构建能力和丰富的动物模型资源储备,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创新战略,先后成为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疾病动物模型研发基地、上海市模式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模式生物技术专业服务平台、上海市比较医学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是“上海市小巨人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报告期内,公司被认定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全资子公司上海砥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国内提供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业务的公司中收入规模排名靠前,并且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报告期内保持着较为领先的行业地位。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靶点发现及生物靶向创新药研发的不断增长提升了基因修饰动物模型需求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及创新药研发不断催生出新的靶点发现及临床前研究需求。基因功能研究及靶点发现需要不断地对不同基因片段及位点进行基因编辑。随着基因功能研究及靶点发现的深入进展,对基因编辑动物模型的研发及市场需求将有所提升。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2021年创新药市场规模约为9,67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总体的69.0%。未来全球医疗技术不断突破,随着药物靶点和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深入,创新药领域将涌现更多产品,市场将突破万亿美元规模,预计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2,227亿美元和15,455亿美元。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以创新药为主导,2021年创新药市场占医药市场总体的59.5%。在创新药鼓励政策、医保动态调整支持、创新药研发支出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2017年至2021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从7,990亿元增长至9,4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3%。医药产业结构变革的新形势下,传统药企向创新药方向转型升级的意愿增强,新兴的创新型研发企业不断涌现,加速布局创新药赛道。未来创新药市场增速将高于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市场增速,我国创新药行业驶入快速发展期,研发成果逐步兑现,2025年和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4,010亿元和20,584亿元,2021年至2025年和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0.3%和8.0%。与此相适应,创新药物各阶段临床试验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临床前药物研发需求同步高速增长,带动了用于临床前研究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需求的增加。

根据弗洛斯特沙利文数据,以中国的抗肿瘤药物市场分析,2020年国内抗肿瘤药物以化疗药物为主导,占整体市场的63.4%,其他靶向药物(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生物靶向药物等)占29.1%,其余7.5%为免疫治疗药物。随着相关有利政策推动,新药上市及患者负担能力的提高,预计到2030年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将分别占据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的45.9%和39.9%。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药物市场份额的提升过程意味着临床前研究及对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需求不断提升。

可以预见,在我国向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制高点迈进的过程中,发展大分子创新药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研发投入金额和占比将不断加大;靶向针对肿瘤、罕见病的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其对于疾病动物模型的“靶向性”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受此驱动,能够更好模拟人类疾病,实现靶点精准表达的人源化动物模型以及可以用于抗体药物研发的全人源抗体模型将成为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尖端化研究领域,能够深度契合靶向生物创新药的研发需求。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受益于靶向生物创新药的研发及精准治疗的发展,市场规模有望得到高速增长。

(2)中国市场基因修饰模型渗透率较低,蕴含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2022年GMI数据计算,中国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占全球同行业规模的比重约为7%左右,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约为1.39万亿美元,中国约为1.65万亿元(约0.24万亿美元),中国制药市场占全球的比例为17%。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市场规模占比远低于制药市场规模占比,反映了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存在一定滞后,也意味着同行业中国公司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到2024年国内实验小鼠产品及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84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4.4%;到2030年,国内实验小鼠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36亿元。临床前服务方面,实验小鼠临床前服务提供商到2030年占据约37亿元的市场规模。公司所处行业市场规模预计未来复合增长率较高。

中国市场无论在医药研发支出还是CRO市场规模增速方面均远高于全球市场,根据EvaluatePharma数据,2020年至2026年,全球医药研发支出预计将以每年4.2%的速度增长,到2026年全球医药研发费用将增长至2,540亿美元;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预测,中国医药研发支出,中国医药研发投入预计将从2021年的298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55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3.1%,增速远超全球平均增速。全球CRO市场规模2019至2024年预计复合增长率为8.9%,中国CRO市场2019年至2024年的预计复合增长率高达26.5%,中国市场预计增长速度均远高于全球市场。下游行业的高速增长为国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3)临床阶段投入较大,临床前研究及动物实验的重要性日趋显现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全球医药研发投入规模达到1,908亿美元,其中药物发现阶段、临床前阶段、临床阶段的研发投入为400亿美元、216亿美元和1,291亿美元,临床阶段研发投入占医药研发整体投入的比例约68%。中国市场的临床阶段研发支出同样占比较大,2020年,中国医药研发支出合计为253亿美元,其中药物发现、临床前及临床支出分别为37亿美元、48亿美元及168亿美元,临床阶段研发投入占医药研发整体投入的比例约66%。

由于临床研究阶段投入占比较大、失败风险率高,临床前阶段恰当地构造和使用动物模型筛选及评价药物的重要性日趋提升,动物模型在药物研发中降低成本、前置风险的作用日趋突出,这将有效带动动物模型的需求及在临床前研究中更广泛的运用。

(4)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及运用效率提升帮助行业提升研发效率,降低商业化成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推进,人类对于基因的认识逐步深入,带动了基因功能领域的科学研究,为基因修饰动物模型领域创造了发展空间。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出现之前,行业内常用ES细胞打靶等技术进行基因编辑,上述技术存在成功率较低、项目周期较长、成本较高等缺点。

CRISPR/Cas9技术作为本行业划时代的主流技术之一,自2012年出现以来,通过大幅缩短模型构建时间和降低构建成本,极大推动了动物模型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本行业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拓宽服务领域、降低成本、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用提供了契机。行业内公司逐步吸收并优化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通过提升CRISPR同源重组效率等方面大幅提升了自身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科学家在原Cas9核酸酶的基础上,继续发现和发明了其它的编辑系统,如Cas14,Cas13d,ScCas9,xCas9、CasRx、dCas9-ABE,dCas9-CBE等,进一步扩充了CRISPR系统的工具箱,使Cas系统不仅可以作用于DNA,也可以靶向作用于RNA等。未来几年,预计业界仍将针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断优化:

1)提高CRISPR系统的精确性,降低脱靶率;

2)提高CRISPR系统的重组效率;

3)发现新的CRISPR系统,扩展对PAM的识别类型,扩大使用范围;

4)开发新的基因治疗方法、疾病检测方法,开拓新的应用场景,从而进一步促进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的发展。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发、生产、销售及定制化服务的生物科技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积累,目前已在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构建技术和策略方面掌握了四大核心技术,包括“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ES细胞打靶技术”、“基因表达调控技术”、“辅助生殖技术”,公司基于该等技术开展主营业务。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研发助力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创制领域热门基因的模型品系,在标准化小鼠模型品系库方面进行了大量研发投入,丰富的模型数量构成了基因功能研究的“图书馆”,扩充了基因功能研究模型的储备能力,形成了具备行业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积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超过8,600余种自主研发的标准化模型。针对医药研发行业对动物模型的新需求,尤其在CRO公司、医药公司等开展药效研究及评价等方面,公司开发了丰富的模型资源管线:截至报告期末,针对肿瘤免疫治疗,已开发了572种人源化基因修饰模型品系;针对罕见病治疗,已构建了68种罕见病小鼠品系;针对适合异种细胞或组织移植的载体,已开发了50种免疫缺陷小鼠品系。

报告期内,基于不同的应用方向,公司针对双抗药物开发新上线CD3EDG、HER2等双靶点人源化小鼠60余种;针对ADC类药物开发新上线TROP2、NECTIN4等ADC药物靶点人源化小鼠20余种;针对小核酸类药物的兴起,上线ANGPTL3、APOC3、SERPINC1等人源化小鼠20余种;在细胞治疗方向,基于公司的重度免疫缺陷小鼠模型,推出了M-NSG-IL2、M-NSG-IL15、M-NSG-IL3/CSF2等新一代重度免疫缺陷小鼠模型,这些小鼠模型在免疫缺陷的同时,表达人类细胞因子,可以更好的实现人类T/B细胞、髓系细胞、NK细胞等各类免疫细胞的重建。针对不同的疾病领域,公司在肿瘤治疗方向,新增药物靶点人源化模型的同时,配套研发了30余种人源化肿瘤细胞系,推出了100余种CDX肿瘤模型;在代谢疾病方向,推出了GLP-1R、GCGR等人源化模型;在自身免疫疾病方向,推出了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银屑病等疾病模型;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向,推出了TAU、APP、APOE等人源化模型。同时,公司新增模型验证的团队,加大在人源化模型等验证数据上的投入;着力技术的优化调整,提升CRISPR/Cas和ES细胞打靶技术操作细节,改进各项参数,提高动物模型质量;公司获得了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全资子公司砥石生物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司致力于为客户创新提供全面、便捷、专业的模式生物技术服务和模型资源,助力客户在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等诸多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600余篇。

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得国内发明专利11项。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拥有国内外专利25项,均为发明专利。

1、多学科的专业人才队伍

公司拥有一支高学历、多学科的研发队伍,以及专业、成熟的生产销售团队。

研发队伍方面: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研发包含模型构建、种群扩繁、表型分析等流程,仅模型构建就包含策略设计、载体构建、小鼠胚胎干细胞转染、受精卵和胚胎的显微注射、基因型鉴定、模型繁育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由多道工序组合而成。基于上述研发特点,公司的研发活动由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完成,每个部门又具备多级纵深的人员结构,由部门经理(以博士学历人员为主)负责整体方案的设计、重大疑难问题攻关、统筹研发任务的开展;平台主管(以博士、硕士学历人员为主)制定具体执行方案并切分任务至各研发小组;研发小组组长(以硕士、本科学历为主)在各自负责领域将技术方案细化后推进实施;小组成员(以本科及以下学历为主,具备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负责各研发具体技术性工序的实践、实施。公司董事长、核心技术人员费俭于1999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于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A类)。作为公司研发方向的主要负责人,费俭主导和参与了公司各核心技术的立项和项目实施。公司其他核心技术人员均具备丰富的动物模型研发或动物模型技术相关经验,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推动公司的研发开展,为公司研发效率及技术先进性提供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吸收及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117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5.50%;本科及以上学历99人,占研发人员的比例为84.62%;其中,硕士及博士56人,占研发人员的比例为47.86%。

销售团队方面:公司主要从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及相关技术服务相关业务,具有所涉学科多、技术发展快、领域新、模型品种增长迅速、科研应用场景多变的特点。对于客户而言,公司提供的产品有别于客户采购的多数标准类别、标准规格、同质化的研发、生产用材(例如普通试剂耗材等),而具备专业性、定制性等特征。基于上述业务特点,为客户提供更精确优质的服务,公司建立了成熟稳定、学历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销售团队。公司人均创收在国内同行业中领先,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及品牌优势,形成了较为领先的行业地位。

2、四大核心技术

公司拥有4大核心技术,“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ES细胞打靶技术”(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公司对基因编辑通用工具的吸收与改进;“辅助生殖技术”是公司对扩繁技术的运用及优化升级;“基因表达调控技术”为公司运用基因编辑通用工具制备模式生物,调控模式生物基因表达水平的具体方法,该项技术的持续研发和不断丰富构成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司还拥有DNA大片段组装系统开发技术、CHO细胞定点高表达系统开发技术、肿瘤免疫治疗靶标筛选系统开发技术、DNA大片段定点插入系统开发技术、鼠源肿瘤移植模型资源库系统开发技术、人源化抗体小鼠开发技术六项已研发或在研中的技术储备。该等技术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及基因表达调控技术等,对大鼠、小鼠等生命系统实现高效率的精准改造,进而可以提供适应不同需求的、高效的、具有竞争力的模型产品和技术服务,以及快速的、大批量、标准统一的活体模型生产供应。基于此,公司承担了十多项与动物模型开发相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其他重大科研项目,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25项授权发明专利。

另外,公司顺应客户需求,基于该等技术制备的丰富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开展药效评价服务用于创新药临床前研究。公司选择特定的基因修饰动物,辅助药物或手术等其它造模手段得到疾病动物模型,覆盖了大部分人类重大疾病的药效评价方法,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体外到动物体内的众多疾病模型系统,全面评价各类创新药IND申报所需的临床前模式动物相关的药理药效评价。公司建立了多种肿瘤药效评价模型,包括异种肿瘤移植模型、原位肿瘤移植模型、同种肿瘤移植模型、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人源免疫重建肿瘤移植模型以及采用多种药物或治疗联合评价技术,可对合成致死、靶向小分子、PROTAC、单抗及双特异抗体等大分子药物、ADC、核酸类药物、细胞治疗等抗肿瘤新药提供全面系统的模式动物药理药效评价。在非肿瘤药物药效评价方面,拥有包括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及代谢系统、炎症和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疾病系统等多种非肿瘤靶点新药研究评价的啮齿类动物模型,可对各类靶点的小分子及大分子、核酸、细胞治疗等各类创新药、各种给药途径的受试物进行全面的模式动物相关的药理药效评价。

3、成熟的研发体系

公司深耕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市场多年,逐步建立完善了小鼠、大鼠、斑马鱼和线虫的基因修饰模型研发体系,实现了从基因信息分析到模型构建的一站式研发模式,利用多层次的模式生物体系建立了系统的基因功能体外分析、动物模型研发、体内表型分析和动物药效评价的人类基因功能研究和新药发现的科研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为6,575.6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1.70%。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模型品系资源储备,人源化药物靶点模型众多。现已有自主研发的标准化模型超过8,600余种,其中,针对肿瘤免疫治疗,已开发了572种人源化基因修饰模型品系;针对罕见病治疗,已开发了68种罕见病小鼠品系;针对适合异种细胞或组织移植的载体,已开发了50种免疫缺陷小鼠品系。根据公开可查询信息,对于免疫检查点靶点人源化小鼠模型,海外JAX、Taconic等尚无此类模型供应,国内少量企业存在同类产品的研发及销售。另外,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的查询结果,公司的KDR、TNFR2、CD147、PD-1、PD-L1、CTLA4等8个免疫检查点人源化小鼠模型具有新颖性,国内外公开文献中未见与该项目技术特点完全相同的技术公开,综合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同时,公司建立了SmartEddi智能化基因修饰方案设计系统,针对定制项目方案设计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环节,利用强大的基因组数据挖掘功能,根据基因结构、修饰方式以及模型构建策略,采用精准算法对客户定制化要求深入分析,即时出具基因修饰产品的设计方案,使客户随时随地快速查询所需信息,同时使有关的设计人员掌握项目分析情况,减轻分析方案的工作压力,大大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4、大型SPF屏障设施的运维能力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产品质量对于科学实验研究而言至关重要,产品质量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设施管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上海共有5个生产研发基地(半夏路、金科路、哈雷路、金山I期、上科路),另新增广东中山基地与北京北辰路基地,共计约有14万个笼位。公司高度重视模型产品质量,通过引进四级过滤系统、全新风模式以及生物安全型IVC笼具,不断优化动物设施;通过完善技术员、区域主管、设施主管、兽医巡视体系,从严供应商审核、新进动物检疫、繁殖群检测等环节,保证了SPF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上述措施,公司动物设施已获得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委员会的认可,取得国际AAALAC认证。此外,公司建立了设施先进的“小鼠医院”,通过配备性能先进的血液生化检测仪、代谢笼、小鼠活体成像、小鼠CT、流式细胞仪等仪器设备,能够对小鼠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代谢指标、行为指标等各项检测,便于客户获得实验样品的及时检测和小鼠表型的及时分析。

5、高质量高粘性客户群体

公司秉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持续为市场提供质量稳定、种类丰富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产品和技术服务,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资源,并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科所院校,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知名医院,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石药集团、恒瑞医药、中美冠科、康龙化成、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知名的创新药企、老牌的制药企业及CRO、CXO公司均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公司为超700家科研客户,超600家工业客户提供动物模型产品及服务。独特的业务发展模式增加了公司客户粘性,使得公司客户资源优势日益明显。从早期定制化模型业务阶段建立起的合作关系中,公司深刻理解生命科学领域中科研客户的潜在需求,并随着标准化模型资源库的丰富,与科研客户的合作关系不断加深,同时基于对多种药效评价模型的研发布局,吸引了多家生物医药领域的工业客户。随着公司将业务链条延伸至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服务等领域,前期培养的工业客户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越来越多的客户与公司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增强了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了客户粘性。稳定优质的客户群体为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三、风险因素

(一)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处于产能扩张阶段,又受宏观环境影响,全年营业收入较2021年度增幅较小,而成本大幅增长,毛利率下降明显,净利润为负。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与行业趋势一致。公司所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当前属于新兴产业,应用前景广阔,增长潜力巨大,短期内公司受成本因素制约,盈利能力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同时,未来如果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持续低迷,市场景气度下降,工业客户销售不佳,订单减少,公司业绩存在持续亏损的风险。

(二)核心竞争力风险

1、基因编辑通用技术升级迭代风险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服务行业是基础生命科学和转基因、基因打靶及编辑技术的综合应用领域,技术门槛高,发展变化快。从基因编辑通用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近三十年间涌现出多种技术路线,包括1996年锌指核酸酶技术(ZFN)、2011年建立的转录激活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技术及2012年被发现的CRISPR/Cas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

随着对基因编辑机制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未来可能出现新一代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范围更广的基因编辑技术。若目前通用的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被替代,公司无法及时根据新的基因编辑通用技术开展研发工作并运用到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中,公司将面临基因编辑通用技术升级迭代的风险,对公司的业务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2、公司自身技术研发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是公司开展业务的基础,具有较高的理论和技术门槛,存在公司自身技术研发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

一方面,公司面临自主研发的标准化模型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自主研发的标准化模型超过8,600种,未来将持续投入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品系研发。如公司在总体研发策略、目标基因选择等方面产生偏差,导致研发的标准化模型无法产生销售或商业化前景较低,公司自身研发出的标准化模型品系可能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公司面临无法及时研发出市场需求较大的代表性靶点动物模型的风险。随着创新药研发的靶向化、精准化逐步发展。如公司无法及时根据新药研发的变化相应研发出相应的人源化动物模型,存在无法及时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风险。

3、研发人员流失风险

研发人员是公司持续研发创新的重要基础,稳定的研发团队是维持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117人,占员工总数的15.50%。若公司不能维持研发团队的稳定性,并不断吸引优秀技术人员加盟,则可能无法保持技术竞争优势,从而对公司的正常经营、研发进展、市场竞争力及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经营风险

1、目前公司主要业务国内细分市场规模较小,面临未来行业市场规模增长不及预期导致公司发展空间受限的风险

据GMI数据推算,2021年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20亿美元,中国占全球同行业规模的比重约为7%左右,公司国内细分市场规模较小。如未来相关产品无法持续发掘新的商业化需求,无法进一步运用到创新药药物发现及药效评价中,无法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公司面临主要业务国内细分市场规模较小,行业市场规模增长不及预期导致发展空间受限的风险。

2、市场竞争的风险

在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以及药物研发及CRO行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市场需求大幅上升,亦带动国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企业快速成长,如百奥赛图、药康生物等国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并积极布局,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的竞争,这对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模型研发能力、研究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除与其他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公司竞争外,公司还面临需与其他CRO企业以及科研院所自有动物房等的竞争。

境外同行业公司中,Jackson Laboratory既从事普通动物模型相关业务,也从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供应相关业务;Charles River主要从事药物发现、安全性评价等CRO服务,也提供动物模型供应业务;Taconic同样为综合性动物模型提供商。未来随着公司境外业务逐步拓展,公司亦将在国外市场上与跨国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公司直接展开竞争。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若未来公司模型储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药理药效评价及抗体筛选服务平台的建设不能及时健全完善,以及在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及技术服务各个细分领域的服务能力不能得到提升,将对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

3、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增长速度较快。2021年10月,公司募投项目金山基地建成投产,新增约5万笼位;2022年3月,广东中山基地投产,新增约9千笼位;2022年10月,位于上海张江地区上科路动物房正式投入运行,新增约2.8万个笼位。由于产能扩大和人员规模增加,相应的折旧摊销、材料费、能源费、人员工资等也随之增加,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涨。若公司管理水平不能适应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公司可能面临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风险。

4、实验动物管理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服务业务,需要饲养大小鼠等实验动物。随着实验动物相关监管政策趋严,公司如果在经营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对于实验动物的管理出现纰漏,或因内控疏忽导致违反实验动物伦理或实验动物福利相关规定的情形,可能面临被处罚的风险。

5、主要经营场所为租赁房屋风险

除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金流路1438号2幢房屋为公司自有房产外,公司目前主要经营地中仍较多为租赁房屋,若现有租赁房屋不再租予公司,或其权属出现重大风险,则可能对公司的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6、CRISPR/Cas9相关技术授权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公司的主营业务系利用基因修饰技术构建动物模型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部分生产环节需要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经过公司进一步改进及创新后方可应用于公司的业务领域。CRISPR/Cas9技术系基因编辑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该技术在真核系统方面的应用率先由The Broad Institute, Inc.取得专利,目前广泛应用于全球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创新药研发。The Broad Institute, Inc.对外授权该系列专利较为开放,目前对全球科研机构免费,对商业机构收费。

2018年11月,公司与The Broad Institute, Inc.签署了《非排他性专利许可和材料转让协议》,约定The Broad Institute, Inc.将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技术相关的一系列专利)许可公司使用,许可期限自2018年11月12日起至许可专利的最后一个权利主张到期日。

如果The Broad Institute, Inc.不再授权公司使用相关专利或相关专利被第三方挑战而认定无效,公司依然面临使用基因打靶技术进行基因修饰、成本费用增加或需向第三方支付专利授权费用的风险,这将导致公司模型制备效率下降或费用支出增加。

(四)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10,391.60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4.30%。公司客户以知名科所院校、医药公司、CRO公司和综合性医院为主,在多年业务合作中,公司款项回收情况总体良好。但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可能进一步增加,若公司主要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将可能面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足额收回的风险。

2、毛利率波动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及相关技术服务,种类较为丰富,不同类别业务的毛利率可能有一定差异,因此公司综合业务毛利率会因产品、收入结构变化而呈现一定波动特征。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产品种类、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毛利率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3、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政策变化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确认为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928.58万元。若公司未来不能继续获得政府补助,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如果国家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公司未能持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则可能面临因税收优惠减少或取消而降低盈利的风险。

(五)行业风险

1、产业监管政策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和主营业务接受实验动物管理相关法规监管。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动物实验安全、动物检疫防疫的不断重视,相关监管力度持续加强。此外,虽然本行业目前不受医疗行业相关法规监管,但未来随着行业在医学方向应用的加深,可能会逐步纳入各级卫生、药监部门的行业监管。

公司如果不能持续满足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政策要求,则存在被相关部门处罚,从而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

2、下游行业需求变动风险

随着国内基础科研和生物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作为重要的科研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药研发和CRO服务领域,面临良好的下游行业需求。然而,如果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行业的整体发展速度放缓,进入瓶颈期或下游企业出于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研发一体化程度等需要而增加自行研发、生产比重,减少对外采购,或创新药企因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而出现缩减管线、节省成本等情况,则公司将面临下游行业需求变动的风险,经营业绩可能面临不利影响。

(六)宏观环境风险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周期性波动当中,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受俄乌战争、全球贸易争端以及各国紧缩的财政政策(应对通过膨胀)等影响,全球经济短期内仍会面临下滑风险,并下调全球2023年的GDP增长率的预期。全球政治形势复杂,美国现届政府对我国的贸易限制仍未解除,中美贸易摩擦备受关注。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将可能对公司未来的海外扩张等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持续走低,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四、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0,296.52万元,同比增长10.0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539.96万元,同比减少108.8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2,955.89万元,同比减少156.33%。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1,889.34万元,同比减少83.05%。

(一)主营业务分析

营业收入变动原因说明:公司营业收入增速较低,全年同比增长10.06%。主要因为:一方面,2022年,公司第二季度收入确认及新签订单因上海新冠防控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下半年公司处于逐步恢复过程中,但全国多地新冠仍持续爆发,加之下游工业客户受投融资环境影响出现资金压力,以及年底防控政策放开后公司员工及客户相继感染,多因素叠加导致下半年订单和收入的增长亦不及预期。

营业成本变动原因说明:本期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6,876.85万元,增长63.84%。主要系本年度公司生产规模扩大成本大幅上涨所致。公司2021年末约有10万个笼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上海共有5个生产研发基地(半夏路、金科路、哈雷路、金山I期、上科路),另新增广东中山基地与北京北辰路基地,共计约有14万个笼位,相应的折旧摊销、材料费、能源费、人员工资等也随之增加,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加之防控期间饲养活体小鼠必需的成本费用、解封后小鼠超龄需重新繁育而增加的成本以及约半数员工封闭生产的补贴、餐费、防控物资等支出,均致使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

销售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1,083.73万元,增长41.26%。主要系公司一方面为巩固和提升国内市场份额,扩充国内销售团队,加大市场拓展投入;另一方面,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公司国际市场竞争力,公司加大海外销售团队的建设。

管理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管理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2,645.58万元,增长84.48%。主要系公司新增的上海上科路基地前三季度尚处于装修和试运行阶段,期间计入管理费用的租金、物业、能源费金额较大;公司股权激励授予后影响当期损益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行政管理员工人数增多导致职工薪酬金额上涨较多,均导致公司管理费用大幅上涨。

财务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231.69万元,下降211.38倍。主要系首发上市募资后银行存款增加利息收入上涨所致。

研发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1,780.91万元,增长37.14%。主要系为更好的满足工业客户的需求,公司新增模型验证的团队,加大在人源化模型等验证数据上的研发投入,耗费的人员工资和试剂材料等均大幅增加;另由于半夏路基地租金上涨、新增上科路基地租金能耗较高,分摊到研发费用中的折旧摊销与能源费等固定费用涨幅较大。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89.34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256.41万元,同比下降83.05%。主要系一方面,同时受新冠及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紧缩的影响,客户回款速度放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减小;另一方面,公司生产规模扩大、人员增加,支付的原材料、工资等金额大幅上涨,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大幅增加。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报告期内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5,138.6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6,111.87万元。主要为对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购买理财产品,以及收购中营健的土地及房产支出等。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报告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6,511.44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73,765.70万元,同比下降118%。主要原因系2021年首发股票取得募集资金,以及本期对中营健承债式收购后偿还其对原股东的欠款所致。

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分销售模式情况的说明:

1、定制化模型

定制化模型产品系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完成策略设计、模型构建,并向客户交付可稳定遗传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根据模型构建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转基因、普通敲除、条件敲除、基因点突变、基因敲入等类别。报告期内,定制化模型业务项目周期较长,需6-9个月结题及30天的异议期后方能确认收入,加之该业务主要服务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综合性医院等科研机构,其防控措施较为严格,受人员流动管控影响时间较长,上半年新增订单金额较小,全年收入同比下降37.31%。

2、标准化模型

标准化模型产品系基于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先导研究,自主研发构建可供客户选用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报告期内,公司标准化模型收入10,545.00万元,同比增长11.10%,其中服务于科研客户基因功能研究用的引种模型业务,由于受市场竞争引起的单价下降影响,销售收入的涨幅不及项目数量的涨幅,毛利率下降较为明显;其中服务于工业客户创新药研发用的药效评价模型业务,由于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持续低迷,下游工业客户出现资金压力,药效评价模型业务销售收入涨幅受限,加之该种小鼠对周龄要求较为严格,上海防控期间,饲养活体小鼠必需的成本费用会因解封后小鼠超周龄处理而形成成本浪费,同时后续重新繁育再次增加了成本,致使毛利率下降明显。

3、模型繁育

模型繁育业务是指公司通过自然繁育方式或者辅助生殖繁育方式,在特定的周期内,向客户交付特定基因型模型产品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模型繁育收入8,846.71万元,同比增长18.19%,该业务为每月定期结算的业务,按笼*天收费,受防控影响较小,维持稳定增长趋势。

4、药效评价及表型分析

公司充分利用在模型构建上的优势,能够针对性地提供多类别疾病动物模型,开展精准药物的药效评价服务用于创新药临床前研究。报告期内,公司药效评价及表型分析业务的收入为5,164.19万元,同比增长35.36%,主要受到防控影响和团队规模限制,增速有所放缓。

随着近年来新药研发的快速发展和基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创新药企、CRO公司、科研院所等客户对于药效评价及表型分析需求旺盛。公司基于自身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发方面的优势,建立了多种肿瘤药效评价模型及非肿瘤药效评价模型,在药效评价及表型分析服务领域积极拓展,覆盖了大部分人类重大疾病的药效评价方法,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体外到动物体内的众多疾病模型系统,全面评价各类创新药IND申报所需的临床前模式动物相关的药理药效评价,为工业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综合服务,订单数量和订单金额仍成增加态势。

5、饲养服务

饲养服务即基于客户对公司动物品质、动物设施运营管理体系方面的信赖,公司为客户提供在包括SPF级环境下的动物房内大小鼠的生命维持、实验支持、微生物检测、疾病诊断、基因型鉴定等服务,满足客户便捷的实验需求。报告期内,公司饲养服务收入为2,730.81万元,同比增长9.33%,该业务为每月定期结算的业务,按笼*天收费,受防控影响较小。

6、其他模式生物技术服务

其他模式生物技术服务主要包括胚胎冻存、细胞系构建、线虫实验等相对零散的技术服务。报告期内,公司其他模式生物技术服务收入为566.69万元,同比增长115.28%。

成本分析其他情况说明:报告期内,公司生产规模扩大成本大幅上涨,其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占比变化不大,金额较去年同期均明显上涨。主要系:公司2021年末约有10万个笼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上海共有5个生产研发基地(半夏路、金科路、哈雷路、金山I期、上科路),另新增广东中山基地与北京北辰路基地,共计约有14万个笼位,相应的折旧摊销、材料费、能源费、人员工资等也随之增加,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加之防控期间饲养活体小鼠必需的成本费用、解封后小鼠超龄需重新繁育而增加的成本以及约半数员工封闭生产的补贴、餐费、防控物资等支出,均致使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

定制化模型业务,由于项目周期时间较长,受防控影响,在报告期内完成结题的项目数量有所减少,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的金额均有所下降。

标准化模型业务,新增生产基地中的笼位主要用于标准化模型业务,相应的折旧摊销、材料费、能源费、人员工资等均大幅增加,致使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均大幅上涨。加之,一方面,其中的引种模型业务项目数量增加明显,成本随之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其中的药效评价模型对周龄要求较为严格,上海防控期间,饲养活体小鼠必需的成本费用会因解封后小鼠超周龄处理而形成成本浪费,同时后续重新繁育再次增加了成本。

模型繁育业务,成本随着业务增长引起的笼位使用量增加而上涨。

药效评价及表型分析业务,材料、人工均随着业务增长而上涨;另由于相关部门新增使用上科路基地,对应折旧摊销、能源费增加较多。

饲养服务业务,成本涨幅较多是由于笼位调整致使制造费用增加所致。

(1)销售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1,083.73万元,增长41.26%。主要系公司一方面为巩固和提升国内市场份额,扩充国内销售团队,加大市场拓展投入;另一方面,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公司国际市场竞争力,公司加大海外销售团队的建设。

(2)管理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管理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2,645.58万元,增长84.48%。主要系公司新增上海上科路基地前三季度尚处于装修和试运行阶段,期间计入管理费用的租金、物业、能源费金额较大;公司股权激励授予后影响当期损益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行政管理员工人数增多导致职工薪酬金额上涨较多,均导致公司管理费用大幅上涨。

(3)财务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231.69万元,下降211.38倍。主要系首发上市募资后银行存款增加利息收入上涨所致。

(4)研发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1,780.91万元,增长37.14%。主要系为更好的满足工业客户的需求,公司新增模型验证的团队,加大在人源化模型等验证数据上的研发投入,耗费的人员工资和试剂材料等均大幅增加;另由于半夏路基地租金上涨、新增上科路基地租金能耗较高,分摊到研发费用中的折旧摊销与能源费等固定费用涨幅较大。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89.34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256.41万元,同比下降83.05%。主要系一方面,同时受新冠及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紧缩的影响,客户回款速度放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减小;另一方面,公司生产规模扩大、人员增加,支付的原材料、工资等金额大幅上涨,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大幅增加。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报告期内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5,138.6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6,111.87万元。主要为对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购买理财产品,以及收购中营健的土地及房产支出等。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报告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6,511.44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73,765.70万元,同比下降118%。主要原因系2021年首发股票取得募集资金,以及本期对中营健承债式收购后偿还其对原股东的欠款所致。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公司主要从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客户、工业客户提供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及相关技术服务。

根据GMI数据,美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动物模型和小鼠模型市场,2022年市场规模分别约为103亿美元和78亿美元,其中小鼠模型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约80%。随着医药企业、生物科技公司和政府部门投资的增加,靶向药需求和药物研发临床前试验数的提高,美国地区动物模型的使用量和市场规模仍将持续增长。国外CRO企业由于起步较早,大型CRO企业在全球CRO行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收入规模平均达到10亿美元以上水平,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发经验,并通过上市突破人才及资本等瓶颈限制,实现了高速成长。

国内方面,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全球市场份额虽然不高,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成熟,国内生产动物模型的效率和成本不断优化,从而有望带动市场需求的增加。国内CRO行业整体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低。在医药需求持续增长、专利悬崖、研发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药企对CRO的需求快速增长。随着新药研发和CRO行业的蓬勃发展,模型使用量快速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中国医药研发费用的持续增长,国家对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监管措施日益完善,项目难度和复杂性不断提升,对CRO企业的研发能力、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要求逐渐提高,我国凭借动物资源储备、科研人才储备、高学历人才优势,已逐渐成为包括全球知名药企和CRO公司的动物模型服务供应来源。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及相关CRO服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南模生物将持续以“编辑基因,解码生命”为使命,秉持“创新、专注、友爱、担当”的理念,结合国内外需求,优化、提升和创新基因编辑技术,加强科研创新和制备能力,丰富动物模型资源库,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基因修饰模型资源。

随着医药研发朝着靶向化、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动物模型和疾病患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天然差异,导致无法直接用常规的动物模型进行这些临床前研究,公司希望能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动物模型更加体现病人的特点,为此公司自主研发了包括药物靶点人源化动物模型、药物代谢酶人源化动物模型、重大疾病动物模型、罕见病动物模型在内的,一系列契合药物研发的新模型,更好地满足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细胞及基因治疗等精准药物的研发需求,持续提升企业在精准医疗发展趋势下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凭借丰富的模型资源,利用个性化动物模型在临床前对药物的药效、药代、毒性和安全性进行更准确的评价。同时,公司将建立基于转基因动物的人源化抗体筛选平台,为精准医疗时代下的药物研发和个性化医疗提供更契合用户需求的临床前研究和抗体筛选服务,让精准化和个性化治疗成为现实,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为增进全人类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南模生物不仅要力争“成为基因修饰模式生物行业的引领者”,更要“带给人类全新的自我认知和健康生活”。

1、坚持科研创新、赋能核心竞争力

(1)优化基因编辑技术参数,提高靶基因编辑成功率,提升超大片段基因重组效率,降低脱靶风险;

(2)建立多基因修饰和表达调控技术,探索可逆化、条件性基因组表达调控策略。

2、丰富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库、契合精准医疗时代需求

(1)聚焦人类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发生机制,持续丰富具有自主产权的成品基因敲除大小鼠模型和工具鼠资源库容量,提高自主研发品系的供应能力,满足基础科研市场不断增长的模型需求;

(2)顺应生物医药研发向精准化、靶向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需求,持续投入重大疾病模型、罕见病模型和人源化药物靶点模型的研发,为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细胞及基因治疗等精准药物的研发持续提供的实验动物模型。

3、延伸新药研发的上下游市场、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

(1)进入临床前药物评价的产业链,开展表型分析、药理药效评价等CRO服务,重点布局肿瘤、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针对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精准医疗研发需求,完善从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构建、模型繁育、表型分析、到药理药效评价CRO服务平台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2)进入人源化抗体药物研发上游产业链,通过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基因编辑体系,构建抗体基因组被人源基因替代的大小鼠模型,获得全人源化抗体大小鼠品系,搭建人源化抗体筛选平台,开展人源化抗体药物筛选评价CRO服务,形成从抗原免疫、杂交瘤融合、抗体筛选到药效评价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4、深耕国内市场,推进全球化布局

(1)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国内生物医药研发和生命科学研究集中地区的动物实验设施布局,强化供应能力;

(2)深化与现有客户的合作,同时加强市场推广力度,扩建销售团队,扩充网络销售力量,推进重点城市分子公司的设立;

(3)拓展美欧为主的海外市场,加速自研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推广应用,建立全球基因修饰模式动物供应体系。

5、提升投融资效能,助力产业发展

(1)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强化内控管理,提升募投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公司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2)协同产业并购,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围绕基因修饰模式生物研发的产业生态,实现公司规模与产业布局的跨越式发展。

(三)经营计划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服务商,能够为客户提供从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构建到基因功能研究及药效试验服务的差异化、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成功将免疫缺陷动物模型、人源化动物模型等产品应用于生物医药、CRO行业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中。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技术优先、客户至上的理念、围绕自身核心技术优势,结合国内外需求情况,进一步提升模型研发和制备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拓宽模型应用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生物医药企业、CRO公司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

1、保持研发强度及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公司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主要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研究、生物医药和CRO行业的创新药物研究,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用于科研创新,巩固和强化技术竞争优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将在现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继续采用当今先进的技术设备、研发理念、技术标准,优化基因编辑技术,提升基因重组效率,降低脱靶风险;同时,持续投入研发扩充具有自主产权的成品基因敲除大小鼠模型、重大疾病模型、罕见病模型和人源化药物靶点模型等多种系列化的模型资源库;补充人源化模型等验证数据,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的动物模型;进一步充实研究力量,健全研究开发体系,提升药理药效评价及抗体筛选等领域的研究服务能力,促进公司业务增长和市场扩大,鼓励和激励技术创新,增强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2、丰富小鼠种类补充大品系业务线

公司之前受限于笼位的饱和、产能的不足,没有提供基础品系小鼠的销售,免疫缺陷鼠的饲养规模也较小,目前随着公司产能的扩大、笼位的增加,公司已着手扩充免疫缺陷鼠的生产规模,通过市场推广增加免疫缺陷鼠的市场份额,同时会不断丰富免疫缺陷小鼠种群及衍生品系,以满足市场销售的需求。对于基础品系小鼠的扩群及销售,公司亦在规划中,需结合其单只售价较低但用量较大的特点,降低笼位和人员的生产成本,观察市场需求变化,在低成本的新基地建成后,适时进行扩群生产和销售推广。

3、优化产能布局和平台建设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上海共有5个生产研发基地(半夏路、金科路、哈雷路、金山I期、上科路),新增广东中山基地与北京北辰路基地,共计约有14万个笼位,2023年4月位于上海金山工业区租赁的金山II期动物房约有8千个笼位投入运行,伴随着公司成本管控的持续加强,减少部分成本较高的笼位设施,2023年产能将维持在14万个笼位左右,可以满足公司当前的生产研发需求。但长远来看,公司目前主要基地位于上海,房租及人员成本较高,为优化成本配置,同时配合公司扩展免疫缺陷鼠和基础品系的经营策略,公司未来将进行产能区域调整,选取长三角医药园区的低成本新基地承接上海部分高成本基地,在产能总量有所增长的同时不会明显增加固定成本压力。海外方面,公司将持续推进建设全球动物设施布局,为海外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未来,根据战略规划、业务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公司将逐步调整优化适应不同阶段的产能布局。

公司将持续加强研发服务平台能力和规模的建设,扩大药理药效评价团队规模,研发全人源化抗体大小鼠品系,完善从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构建、模型繁育、表型分析、到药理药效评价及抗体筛选服务平台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4、扩展营销网络布局

销售部、商务部、市场部、技术支持部协同合作,完善销售和服务一体的市场营销体系,持续收集生命科学及医药行业市场与技术动态信息,密切关注客户需求,为业务部门提供客户反馈信息,通过全过程的服务及质量跟踪,增强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和依存度,及时完善市场调研及信息反馈系统,灵活经营,快速应变,凭借高品质的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加大展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力度,增加企业品牌曝光度和知名度,拓展获客渠道;同时,继续加强新媒体运营,利用网络渠道进行知识分享,将产品使用和客户教育工作进行更好的普及,降低销售和客户沟通交流的难度,提升销售效益。

完善客户关系管理,针对科研客户和工业客户的不同特点,建立独立的销售团队分别覆盖;建立客户档案,随时掌握客户的研发需求,及时跟进并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客户的研发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深化大客户管理制度,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增强客户粘性。公司将持续加强客户的后续开发,深度分析并挖掘客户在动物模型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拓展新客户,特别是在国内外的CRO公司和创新药公司方面将加大开拓力度。

完善现有营销网络体系,加强建设商务拓展团队,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将全国市场细分区域管理,加强对营销和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提升产品及技术应用、营销技能、客户技术服务等专业技能,提高营销队伍和客户服务队伍的素质,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市场销售体系。销售范围从国内长三角地区向京津冀、珠三角、中西部地区扩展覆盖,加大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提升海外的品牌知名度,推进全球化布局。

5、完善内部管理结构

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以适应公司战略发展的需求。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持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聘请独立董事,完善管理层的工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有效提升公司的内部管理水平。

随着公司资产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持良好健康的增长态势,公司将不断提升运营和管理能力以适应经营规模扩大的需要,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支撑,积极践行精细化管理,建设并完善标准化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和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管理效益。公司将持续加强管理意识,重视管理人才引进,加强公司管理团队建设与能力,以适应和匹配公司的快速发展。

6、重视人才培养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公司的核心资源在于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因此,公司将建立人才培养及储备体系,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进不同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并适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激发团队积极性。

公司将加强员工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公司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和领导协调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员工的业务经验,使员工能利用信息平台查询业务资料和案例,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促进内部员工良性竞争和主动进步,以适应公司不断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对各类人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绩效考核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的考核体系,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激发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公司实现产品、技术创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加强涵盖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文化传统和企业精神的企业文化培训,培育团结进取、和谐宽容、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