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普医学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05:46

迈普医学(301033)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行业分类

  目前,公司主要从事神经外科领域,主要产品为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硬脑膜医用胶等III类医疗器械产品,属于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属于“4、生物产业”之“4.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之“4.2.2、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及设备制造”。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公司所处的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C35)”。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7),公司所处的行业为“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C3589)”。

  (二)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医疗健康行业的需求将持续提升。此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消费能力,全球范围内长期来看医疗器械市场将保持增长的趋势。根据Evaluate MedTech预计,201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容量约为4,519亿美元,2020-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复合增速5.6%,2024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5,945亿美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23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358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1,300亿元。

  医疗器械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较强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战略新兴产业,人民健康是“国之大者”,高端医疗器械是“国之重器”。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着力提高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韧性和现代化水平,为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产业经济形势和国际大环境进一步指明了路径,营造鼓励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的更优生态环境,必将最大程度地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根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测算,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营业收入预计为 1.31万亿元,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在国家医疗产业政策支持下,医疗行业的运行环境日益完善,医疗器械产业已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医疗器械产品丰富度增加,配套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链整合加速,国产品牌效应凸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自2021年国家明确对高值医用耗材实行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提出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现阶段,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已经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2023年 3月,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扎实推进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按照“一品一策”的原则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重点指导陕西牵头开展硬脑(脊)膜补片、疝修补耗材省际联盟采购,河南牵头开展神经外科等耗材省际联盟采购等。

  2023年1月,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发布《关于公布安徽省硬脑(脊)膜补片腹股沟疝补片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的通知》,公司产品“硬脑(脊)膜补片”成功中选。

  2023年6月,公司人工硬脑(脊)膜补片产品在江苏省开展的人工硬脑(脊)膜补片接续采购中成功接续中标。

  2023年8月,根据辽宁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联盟下发的《省际联盟补片类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告》,公司人工硬脑(脊)膜补片在本次省际联盟带量采购中入围中选。

  2023年 11月,根据河南省医疗保障局省际联盟采购办公室下发的《关于通用介入类和神经外科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采购的公告》,公司颅骨修复固定产品已入围中选。

  2023年 12月,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了《省际联盟硬脑(脊)膜补片疝修补材料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公司产品 “硬脑(脊)膜补片”已在公示名单中。

  2023年 12月,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关于止血材料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的公告》,公司止血类产品已入围中选。

  2024年1月,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发布了《关于公布弹簧圈、硬脑膜补片、疝补片三种医用耗材续约中选结果的通知》,公司产品 “硬脑(脊)膜补片”已入围中选。

  2024年 1月,根据《关于公布山东省部分类别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接续采购结果的通知》,公司产品 “硬脑(脊)膜补片”已入围中选。

  集采对整个行业是挑战与机遇共存,将加速进口替代进程,推动行业格局重构,对于产品线和技术平台比较完整、能应用创新技术并切实提升生产成本的企业而言,将会迎来更多机会。此外,DRG付费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医保精细化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维护参保人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面对挑战,行业企业积极应对,响应国家政策,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以科技推动产业创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三)公司的行业地位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的科技创新型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领先且进入全球高端市场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目前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硬脑膜医用胶等产品,为全球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神经外科修复关颅解决方案。

  公司历经15年的发展,获得行业的高度认可。2017年,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7年广东省创新企业(试点)”;2018年,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荣誉、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公司的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入选了中国科技部《创新医疗(002173)器械产品目录(2018)》的唯一一款脑膜产品、也是目录中仅有的 9项“国际原创”产品之一,公司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高通量静电纺丝设备的核心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银奖”等;2022年,脑膜的产业化项目获批中国 2021年度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奖一等奖;2023年,公司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物 3D打印机的核心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公司连续9年登榜广东省质量信用A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等。

  目前,公司聚焦于神经外科领域,在国内率先利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开发出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该产品是入选中国科技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8)》的唯一一款脑膜产品、也是目录中仅有的 9项“国际原创”产品之一。为丰富神经外科产品线布局,公司拓展建立了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多组分交联及雾化成胶等先进制造技术平台,成功开发出系列创新产品。其中,颅颌面修补系统是国内少数基于PEEK材料并用于颅颌面缺损修补的产品,与公司博纳力可吸收性骨固定系统、安泰卢颅颌面内固定钛钉、安泰卢颅颌面内固定钛板、维卢聚醚醚酮颅颌面固定板、维卢聚醚醚酮颅骨内固定板在内的多材料固定系统共同组成了覆盖小儿到成人的、颅面与颌面的修复固定解决方案;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是专门针对神经外科手术止血需求所开发的高性能止血产品,其产业化将打破我国神经外科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的长期进口垄断;硬脑膜医用胶是国外神经外科手术中普遍使用的用于防止脑脊液渗漏的产品,可与公司人工硬脑(脊)膜补片产品组合,共同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全面的封闭防漏解决方案;此外,该产品还可以与目前常见的硬脑膜修补材料配合使用。

  公司自2011年开始进军海外医疗器械市场,开启了国际化发展之路。截至年度报告披露日,公司产品先后出口至欧洲、南美、亚洲、非洲等近90个国家和地区。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医疗器械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结合人工合成材料特性,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硬脑膜医用胶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覆盖开颅手术所需要的关键植入医疗器械。同时,公司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多技术平台的优势,拓展产品至多科室的应用,致力于成为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全球领先企业,提供卓越的产品,服务于全球患者。

  公司拥有独立的采购、生产、销售、研发体系。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稳定,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公司神经外科产品及其用途

  目前公司主要围绕着神经外科手术需求,公司系列产品覆盖了神经外科脑膜修复、颅骨修补固定及快速止血等多方位临床需求,为神经外科手术中需要使用的植入医疗器械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

  具体为:①睿康硬脑(脊)膜补片、睿膜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与睿固硬脑膜医用胶共同提供了硬脑(脊)膜修复及脑脊液封堵的解决方案;②基于PEEK材料的赛卢颅颌面修补系统以及包括博纳力可吸收性骨固定系统、安泰卢颅颌面内固定钛钉、安泰卢颅颌面内固定钛板、维卢聚醚醚酮颅颌面固定板、维卢聚醚醚酮颅骨内固定板在内的多材料固定系统共同组成了覆盖小儿到成人的、颅面与颌面的修复固定解决方案。③基于氧化纤维素的吉速亭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可为开颅手术中提供止血方案。

  (三)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086.9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4,087.7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3,723.3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54%。2023年,公司实施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进行股权激励,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17.94万元,同比增长25.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153.50万元,同比增长73.51%。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公司深耕神经外科,丰富并完善系列产品,能为神经外科手术中需要植入医疗器械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持续提升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质量,公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具体体现为:

  1、聚焦神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硬脑膜医用胶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覆盖开颅手术所需要的关键植入医疗器械。

  报告期内,公司的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分别占营业收入60.47%及26.41%。公司已与境内外近800家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品进入国内超 1,600家医院,国际市场覆盖欧洲、南美、亚洲、非洲等近90个国家和地区。

  人工硬脑(脊)膜补片方面,公司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睿膜”于2011年3月取得欧盟CE证书,2014年4月首次取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于 2018年入选中国科技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8)》,是目录中唯一一款脑膜产品,为仅有的 9项“国际原创”产品之一。结合“睿膜”的研发经验,公司进一步开发了全新一代的硬脑(脊)膜补片产品“睿康”。在保持产品结构仿生的基础上,通过材料体系创新应用,大幅提升产品的柔软度,使其更容易与脑组织贴合,在内镜下能轻松折叠、方便输送且易于展开,可均匀全面的覆盖脑膜缺损部位,满足临床内镜手术需求,与“睿膜”一起提供了全面的脑膜修复手术解决方案。由于外部政策变化及公司营销政策的调整,报告期内,脑膜产品共实现销售收入13,959.91万元,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对美学和治疗质量要求的提升,近年来 PEEK材料的应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公司具有扎实的数字化设计和精密加工技术能力,建立了标准化的团队协助服务模式,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已形成了较稳固的客户粘性和较高的技术与服务门槛。公司在报告期内开发取得了包括博纳力可吸收性骨固定系统、安泰卢颅颌面内固定钛钉、安泰卢颅颌面内固定钛板、维卢聚醚醚酮颅颌面固定板、维卢聚醚醚酮颅骨内固定板在内的多材料固定系统,与赛卢颅颌面修补系统共同为临床提供覆盖小儿到成人、颅面与颌面的修复固定解决方案。报告期内,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实现销售收入6,096.6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13%。

  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方面,公司开发的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是国内少数实现产业化的氧化再生纤维素产品,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其产业化将打破我国神经外科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的长期进口垄断。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在海内外临床使用超过 100,000片。此外,公司积极推进该产品的拓扩适应症工作,延伸至其他外科领域,“可吸收多层纤丝型再生氧化纤维素”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顺利产业化将有望快速提升公司止血材料市场渗透率,与进口品牌在全外科领域上展开竞争。

  硬脑膜医用胶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硬脑膜医用胶产品具有低溶胀性、成胶后 pH呈中性等特点,解决现有产品密封效果不佳、易堵塞等问题,并降低了现有产品存在的对脑组织产生压迫等临床应用风险。随着该产品的注册证的取得,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对产品的应用认识,积极参与相关的招投标工作。

  报告期内,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和硬脑膜医用胶共计实现销售收入2,402.25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41%。

  2、国内外渠道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

  全球化布局是公司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于 2011年设立德国子公司,开始进军海外医疗器械市场,开启了国际化发展之路。在服务于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近 9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渠道不断拓展,覆盖医院数量不断增加,公司产品已进入国内超1,600家医院,产品和品牌渗透率不断攀升。

  公司坚守以临床需求为中心的初心,以更加专业的品牌形象,在市场变格中及时调整优化策略,整合产品营销组合,全面梳理多方渠道,一次次攻下集采高地,修复关颅解决方案全国多地相继中标。国内方面,举办KDA经销商大会、区域招商会10多场,累计开展学术会议60多场;国际方面,由公司搭建的“小普闯世界”专题继续带领大家环游世界,通过参加代理商展会探索更多前沿技术与国际市场发展方向,分享我们在技术研究、质量控制和客户服务方面的最佳实践。

  报告期内,国内外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082.33万元、5,004.63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53%、39.11%。

  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提升市占率,同时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逐步建立品牌影响力,为公司经营业绩带来持续贡献。

  3、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落地

  报告期内,公司运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进行股权激励,对公司部分董事、高管、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和业务骨干人员授予限制性股票。通过股权激励人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核心团队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励员工为公司长远发展目标共同努力,实现公司和员工的长远利益绑定,助力公司发展规模的壮大。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结合生物材料特性,多元先进制造技术平台为产品赋予较强的竞争力

  结合人工合成材料研究的技术积累,公司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逐步建立了包括生物增材制造、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多组分交联及雾化成胶等多元化核心技术平台,依托上述技术平台开发出多个创新产品。

  其中,生物增材制造技术与传统的制造技术相比,在复杂成型、精准度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实现生物材料仿生结构设计,使其微观结构更接近人体组织结构,解决了人工合成材料结构与人体组织存在差异、传统编织、热压成膜等加工技术制备的产品结构较致密,孔径不易控制,厚度均一性差等瓶颈。公司依托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平台开发的人工硬脑(脊)膜补片具有独特的三维仿生多孔微纤维结构,与人体天然硬脑膜的微观结构高度相似,有利于新生细胞的附着迁移和增殖分化,在材料逐渐降解的同时,实现新生脑膜的再生修复。凭借领先的技术工艺和优异的产品性能,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入选中国科技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8)》,为仅有的9项“国际原创”产品之一。自产品上市以来,公司人工硬脑(脊)膜补片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市场覆盖欧洲、南美、亚洲、非洲等近90个国家和地区。

  在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技术平台上,公司开发出颅颌面修补产品,是国内少数基于PEEK材料并用于颅、颌面缺损修补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骨缺损匹配度。此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完善颅颌面修复和固定的系列产品,通过提供赛卢颅颌面修补系统以及包括博纳力可吸收性骨固定系统、安泰卢颅颌面内固定钛钉、安泰卢颅颌面内固定钛板、维卢聚醚醚酮颅颌面固定板、维卢聚醚醚酮颅骨内固定板在内的多材料固定系统,共同组成了覆盖小儿到成人、颅面与颌面的修复固定解决方案。

  在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技术平台上,公司开发出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是国内少数实现产业化的氧化再生纤维素产品,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此外,公司积极推进该产品的扩适应症工作,延伸至其他外科领域,“可吸收多层纤丝型再生氧化纤维素”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顺利产业化将有望快速提升公司止血材料市场渗透率,与进口品牌在全外科领域上展开竞争。

  在多组分交联及雾化成胶技术平台上,公司开发出硬脑膜医用胶产品,具有低溶胀性、成胶后pH呈中性等特点,解决现有产品密封效果不佳、易堵塞等问题,并降低了对脑组织产生压迫等临床应用风险。该产品是国外神经外科手术中普遍使用的用于防止脑脊液渗漏的产品,不仅可与公司人工硬脑(脊)膜补片产品组合,共同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全面的封闭防漏解决方案,还可以与目前常见的硬脑膜修补材料配合使用。

  截至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硬脑膜医用胶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

  (二)公司拥有突出的规模化产业转化能力

  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及产业转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涉及诸多复杂因素,其瓶颈已成为科技成果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打造了一套涵盖基础研究、产业化研究、临床研究、产品注册、规模生产、市场推广的完整产业转化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原创技术产业化经验,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物增材制造技术作为公司的核心技术,其理论研究在诸多实验室、科研院校相对成熟,但能够成功实现产业转化的相对较少,其瓶颈在于该技术对生物材料的选择、生产环境的管控(温度、湿度、电压、转速等)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很难做到精准控制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对此,公司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优化,对核心装备进行多次升级改进,解决了纤维增材制造转化应用过程中出丝不稳定、生产效率低等技术难题,利用此装备生产的可吸收硬脑(脊)膜产品是国内率先应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产业化的同类产品。

  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公司在生物材料改性与加工、机械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可吸收医用胶等产品的开发,充分展现出公司在技术转产方面的突出能力。以应用于神经外科的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为例,公司自主开发出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技术,解决了传统氧化工艺存在的氧化均匀性差,氧化效率低等难题,并研制出可满足植入级医用材料生产的微纤维网成型设备。

  为改善研发环境,满足研发需求,支持公司未来产品销量的增长,公司投资建设了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集研发、生产、办公一体化的总部基地,并于2022年9月正式启用。

  (三)科室多产品策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多年来,公司秉承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覆盖科室全产品线为核心原则,按照“预研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的产品梯度开发策略,不断优化及改善产品结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023年,公司共获得6项三类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不仅推出了新的“重磅产品”硬脑膜医用胶,与睿康硬脑(脊)膜补片、睿膜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共同提供了硬脑(脊)膜修复及脑脊液封堵的解决方案,还完善了颅颌面修复和固定的系列产品,共同组成了覆盖小儿到成人、颅面与颌面的修复固定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硬脑膜医用胶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覆盖开颅手术所需要的关键植入医疗器械,同时,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进入全球高端市场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

  (四)强大的技术团队,丰富的专利布局,保障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

  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重视人才队伍搭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52%。凭借主要研发人员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公司已形成丰富的专利布局。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已获授权的境内专利245项,境外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167项;已受理未授权的境内专利申请45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1项。

  依托较强的研发实力,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广东省生物3D打印及植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承担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省级以上)十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增材制造)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激光与增材制造”重大专项等。

  (五)优秀的管理层团队,带领企业快速发展

  自创立至今,公司便以“成为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全球领先企业,提供卓越的产品,服务于全球患者”为愿景,以“关爱、创新、合作”为公司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公司管理团队稳定,人员专业结构合理且拥有丰富的医疗行业经验,对行业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在工作中能够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是公司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2023年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是一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利器”。通过股权激励人才,推动实现人才与公司的深度绑定,有效增强员工凝聚力,提升公司竞争力。同时公司也不断加强中高层管理者培训,使管理团队的能力更全面地支持未来发展需要。

  (六)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保障市场和渠道优势

  公司在国内外建立了完善的经销网络,报告期内,已与境内外近800家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品进入国内超1,600家医院。国际市场方面,公司产品已覆盖欧洲、南美、亚洲、非洲等近90个国家和地区。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通过举办KDA经销商大会、区域招商会10多场,累计开展学术会议60多场等,直接与医学专家、行业专家、经销商等进行沟通交流,国际方面,由公司搭建的“小普闯世界”专题继续带领大家环游世界,通过参加代理商展会探索更多前沿技术与国际市场发展方向,分享我们在技术研究、质量控制和客户服务方面的最佳实践。

  种种举措有利于公司品牌壁垒的形成和新客户的开拓及更迅速快捷地了解客户需求,及时知悉公司产品的使用效果和未来改进方向,提升医生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度及熟悉度,为公司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供了有力的市场和渠道保障。

  (七)强有力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产品质量

  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属于Ⅲ类医疗器械,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其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衡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自设立以来,公司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ISO13485、Medical Device Directive 93/42/EEC等国内外法规标准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产品到成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产品质量把控。

  在采购环节,公司制定了完善的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价和动态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在生产环节,公司生产基地通过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生产环境全封闭并持续处于高洁净状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销售环节,公司制定了已上市产品内控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确保产品上市流通后质量的有效控制。

  凭借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有效的质量控制,公司目前已通过了ISO13485、《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质量体系认证,连续9年登榜广东省质量信用A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公司产品树立了高品质的品牌形象。

  

  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成为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全球领先企业,提供卓越的产品,服务于全球患者”为愿景,深入拓展产品技术应用平台,不断开发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产品。

  公司致力于提供神经外科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的整体解决方案,将通过丰富的产品组合、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完善的营销渠道,成为国内神经外科领域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的领先企业,并建立国际品牌的竞争优势。同时,在保持神经外科领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公司将利用生物增材制造等技术优势及丰富的产业转化经验,延伸技术平台的应用至其他外科领域,推进止血类、医用胶类、口腔修复类等产品线的建立,持续推出新产品,满足临床需求。

  未来,公司将在技术研发、产品转化、质量管理、市场销售、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更强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全球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先企业,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二)2024年公司发展规划

  2024年,公司董事会将继续秉承对公司和全体股东利益负责的原则,始终贯彻和执行公司的发展战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在“成为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全球领先企业,提供卓越的产品,服务于全球患者”愿景的指引下,争取较好地完成2024年经营目标的实现,并将持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完成全年经营目标

  2024年,公司将继续从全体股东和公司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推进公司战略发展规划落地,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神经外科等布局更多的技术平台,同时考虑未来产业重要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达成2024年的经营目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产品研发工作:2024年度,公司将持续保持和扩大原有产品和技术平台等的领先优势,有针对性地拓展新的科室、新的适应症或改进原有产品的使用形式等,积极做好更长远的产品预研储备工作。同时,公司继续关注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在研产品,推进产品尽快拿证,使得公司产品线不断丰富。

  2)市场销售工作:深耕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2024年度,公司将利用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神经外科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的整体解决方案进行推广。通过经销商大会、区域招商会、“围卢医话”云讲坛、“迈普云视界”、“镜显神通”、“聚菁会神”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推广平台与行医学专家、行业专家、经销商等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提升市场渗透。

  3)产品质量保障工作:2024年度,公司将继续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ISO13485等国内外法规标准要求,坚持产品质量不松懈。通过成本优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持续提供市场与生产的联动性。

  2、继续提升公司规范运作和治理水平

  公司董事会将根据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最新监管要求,结合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持续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公司规范运作水平。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完善公司规章制度,持续优化公司治理,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3、持续规范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2024年度,公司将继续按照相关监管要求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确保公司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加强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加深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公司与投资者之间长期、稳定的良好互动关系。同时,严格做好内幕信息保密管理,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维护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组织升级

  人才是第一资源。2024年度,公司管理层将加强公司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不断推进组织结构合理升级,创造成长晋升空间,增强员工企业文化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员工和公司共同价值成就。

  (三)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新产品研发及技术迭代的风险

  公司是一家研发与技术驱动的企业,多年来聚焦生物增材制造等系列先进制造技术,并逐步实现多产品的技术协同创新,最终形成了生物增材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技术、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技术、多组分交联及雾化成胶技术等核心技术平台,基于上述技术平台所开发的产品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果未来出现革命性的新技术,且公司未能及时应对新技术的迭代趋势,公司的技术存在被替代的风险,从而将会对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将持续加强研发平台与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研发水平与效率。在广东省生物 3D打印及植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公司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整合科研资源,大力加强创新技术平台的建设,改善研发环境,引进专业人才,强化技术平台实力,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同时,结合公司在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积累的先进制造技术与丰富的产业化经验,公司将不断提高整体研发水平与效率,为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增添活力。

  2、政策变动存在的风险

  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结合人工合成材料特性,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的高新技术企业,医保控费是公司所属高值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主旋律,若“两票制”、“带量采购”、国家医保政策、“医药价格和招采失信事项目录清单”等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公司面临的压力和风险也随之增大,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国家有关医疗改革、监管政策方面的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经营调整,通过积极了解新政策的出台,参照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与修订企业制度,不断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营销体系,保证公司持续满足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3、终端医院市场拓展的风险

  高值医用耗材行业的终端客户地域分布广阔,拓展渠道并搭建服务网络需要较长的周期。另外,针对人工硬脑(脊)膜及颅颌面修补产品,医院对同类产品招标公司数量有限,且是否开启招标工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先入院的产品对后入院的产品会形成一定市场渠道壁垒。未来,若终端医院长时间不开启招标工作,引入新产品,或在招标过程中,受医生使用习惯、市场竞争情况的影响,公司未能中标,将不利于公司主要产品的推广,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将继续完善营销体系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在公司目前现有营销体系的基础上,适应业务增长需求及政策环境变化,不断优化架构,提升管理水平,通过专业能力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同时公司将进一步搭建专业教育平台,加强与客户的合作,提升学术推广能力;通过举办各类专业教育活动,促进医疗新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帮助青年术者更快成长,打造公司专业的品牌形象。公司还将持续建设高效市场准入工作体系、不断优化渠道管理,同时加强营销体系信息化建设,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不断扩大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加速新产品的上市,通过创新的产品组合,更好的服务于全球患者。

  4、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随着神经疾病发病率呈现高增长态势,神经外科高值医用耗材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众多国内外企业加入竞争,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未来,若公司不能在产品研发、质量管理、营销渠道等方面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或上述国内外公司改变市场战略,采取降价、收购等手段抢占市场,可能会对公司的市场份额、财务状况等方面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对此,公司将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布局,打造成熟的产业转化链条。目前公司已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研发、注册、生产转化的产业化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将持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产业化体系的布局,持续丰富多科室的产品结构。以“先进制造多技术平台”为支撑,以“科室全产品线开发”为目标,进行多方位项目的研发布局,形成“预研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的新产品研发梯度,实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快速转化,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并为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