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6位地矿人入选!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25

近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发布了《关于公布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通过初评的候选人的公告》,共包括46位候选人,其中初评学部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各有5人。矿业界梳理发现,本届通过初评的候选人中,共有6位地矿相关领域专家。

光华工程科技奖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奖项。1996年,光华工程科技奖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成为一项社会力量科技奖项。该奖由两院院士朱光亚先生,台湾实业家陈由豪先生、杜俊元先生和尹衍樑先生共同捐资,由中国工程院负责评奖具体工作,每两年评选一次。凡在工程科学技术及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工程科技专家,均可通过规定程序,经过提名、评审,获得奖励。

该奖项包括“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其中,“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1名,奖励100万元;“光华工程科技奖”不超过36名,奖励20万元。

“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重要贡献者;在工程科学技术及工程管理领域有重要发现、发明,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成绩杰出者;应用本人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成效特别显著者。提名者可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和技术科学部院士提名(每位院士提名不超过2人);全国性工程科学技术学会提名(每个工程科技领域,即9个学部,提名各不超过6人);港澳台地区由指定提名机构提名(每个地区提名不超过6人);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会理事提名(每位理事提名不超过2人)。

“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候选人由各学部专业评审委员会提名,每个学部专业评审委员会提名不超过1人。

截至2023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已评选十四届,获奖者中不乏优秀地矿人的身影。矿业界梳理发现,本届通过初评的候选人中,共有6位地矿相关领域专家。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吧~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翟光明

石油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油气勘探战略和新区新领域探索研究工作。1926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祖籍安徽省泾县。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主任地质师、总地质师、胜利油田总地质师、原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总地质师、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等职。他提出含油气盆地“三史”综合分析、油气藏5个独立变量时空配置、复式油气集聚(区)带、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等地质理论和中国科学探索井规划及CSI油气勘探法。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4月,被原国土资源部聘请为中国油气资源十大战略选区专家组成员。2004年-2005年,翟光明在国家发改委、原国土资源部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中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

 董书宁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1年2月出生,陕西人。矿山水文地质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毕业于兰州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一级首席科学家,陕西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煤矿地质灾害组组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矿区勘探与水害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矿井水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煤田地质与勘探》(EI收录)主编、Mine Water & the Environment(SCI收录)副主编、《煤炭学报》(EI收录)编委等职务。长期从事矿山水害防治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研发的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5项(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EI/SCI检索5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件,第一作者出版专(编)著5部;曾获2019年孙越崎能源大奖、2020年杰出工程师奖等荣誉。曾获2019年孙越崎能源大奖、2020年杰出工程师奖、202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荣誉。

苏学斌

1968年12月生,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7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化学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铀矿采冶领域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关键核材料铀采冶技术研究,在铀矿地浸高效采冶、复杂砂岩铀矿开发等技术领域,建立了独特的CO2 + O2 绿色高效的先进铀矿采冶技术体系,突破了低品位、低渗透、高碳酸盐等复杂砂岩铀矿开发世界性难题,创建了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我国第三代铀矿采冶新技术体系;在铀多金属矿床采冶技术研究方面,带领团队研发了铀稀土梯级分离-协同利用-绿色安全处置一体化技术,支撑在湖南建成首个万吨级独居石项目。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1项、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及学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三等奖10余项;核能行业协会创新团队奖1项(带头人)。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铀矿采冶相关专著7部。

 王香增

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专家。1968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后。现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地质师、首席科学家。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斯坦福“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989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矿场机械专业,2003-2006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能源地质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组建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曾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地质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内唯一非常规油气领域专业期刊《非常规油气》主编。长期从事特低渗、非常规致密油气和CCUS理论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建立了延长石油科技创新体系,在延长油田连续16年千万吨以上增产稳产、特大型延安气田发现及规模效益开发、全流程一体化CCUS项目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牵头打造的CCUS项目于2015年在国内率先通过“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SLF)”国际认证。同年,项目被纳入《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李红英

1963年出生,湖南湘乡人,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裸电线标准委员会委员。1998年7月起先后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航空航天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性能铝导体材料研究与开发;先进航空航天材料开发与应用;高性能钢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材料生产过程智能检测及控制。获得美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日本授权发明专利1项,澳大利亚授权发明专利2项,菲律宾授权发明专利1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2项,中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编著教材3本,发表论文150余篇。

 孙宝德

1963年4月出生于陕西宝鸡。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高性能金属材料熔体与凝固控制”学术带头人。1993年获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市先进高温材料及其精密成形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特邀常务理事,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创新特区材料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金属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主持973项目、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等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 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 4 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他引4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94件(含国际专利8件),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