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设集团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8 14:56

华设集团(603018)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面对各种超预期不利因素影响,公司主要业绩指标总体稳定,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公司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行业排名逆势上扬,跃升至“全国勘察设计企业收入前100名”第3位、“中国民营工程设计企业榜单”第1位,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榜单第54位。华设集团秉持“让世界更通达,让城市更宜居”的使命,深入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围绕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和韧性化,持续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升级,设计咨询服务能力和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一)经营业绩稳定发展,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高效发展与风险防范。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53亿元,勘察设计和EPC及项目全过程管理较上年有所下滑,规划研究、综合检测、数字智慧业务同比增长,其中,综合检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32.30%,数字智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90亿元,同比增长17.83%。公司净利润7.14亿元,同比增长0.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亿元,同比增长2.08%。公司公路、水运、水利、轨道、环保、智能板块业务新签合同较2022年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水利、轨道板块业务同比增长超过30%。

  (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营效率持续提升

  公司强化各层级目标和责任体系,强化二级机构在运营过程管理中的主体责任,统一业财一体化管控思路,实现核心要素过程管控。公司制定并实施了高质量发展考核与管理体系,对于传统业务以利润、现金流和成本管控为主要目标取向,按照公司治理层、运营层、操作层开展业务发展目标制定和差异化考核。持续加强数字赋能,通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及人工智能AI设计软件应用,不断提高设计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对生产运营流程进行优化,围绕风险管控,强化流程节点责任认定,加强分包采购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后期服务跟踪等环节全链条管控,降本增效取得成效。

  (三)深耕主业多元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主业优势:

  公路与市政道路方面,公司综合业务实力及技术水平保持行业前列。成功中标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将创造六项“世界之最”和五项“世界首创”)、山东聊城临莘高速公路、宁波机场路南延、武汉新黄快速通道、宁常高速公路金坛至武进段、104国道八卦洲枢纽至瓜埠枢纽段、城口经宣汉至大竹至邻水高速公路(四川境)等重大项目。高质量交付海太过江通道工程、沪武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扩建工程施工图等项目。

  公司牵头设计的苏通第二过江通道路线全长约43km。其中东水道航道桥采用主跨2300米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方案,比世界已建同类桥跨径增加了近900米,建成后将创造六项“世界之最”和五项“世界首创”。

  铁路与轨道方面,传统铁路及新型轨道业务多点开花,省内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公司中标盐宜轨道过江隧道、苏虞张城际、常州地铁5号线、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等重大工程,新型轨道交通业务扩展至首都机场APM改造项目与苏州吴江智轨设计总承包项目。高质量交付宁淮铁路上元门过江隧道可研及勘察设计项目并开工建设。

  沪宁(苏南)沿江高铁作为公司参与设计的第一条速度350km/h的高速铁路,从前期研究到勘察设计、再到配合施工,经过近8年的持续耕耘。项目的开通运营标志着公司在高速铁路勘察设计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水运方面,稳定保持行业龙头地位,承担多项国省重大工程项目设计。抢抓江苏省内打造“水运江苏”和二级航道网规划建设的重大机遇,承接了“世界内河规模最大、口门最宽的三角门单级船闸”——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主持设计的世界最大三角门船闸——裕溪船闸顺利交付,“世纪工程”广西平陆运河工程勘察设计正有序推进。

  近年来,“水运江苏”正式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确认为省级重大战略,公司作为全国水运勘察设计行业龙头,一直以来承担了江苏省内几乎所有的航道、船闸、港口等设施的设计项目,未来,将继续发挥公司专业技术优势,支撑江苏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

  民用航空及低空经济方面,承担国内多个民航机场改扩建工程,积极开展低空经济产业探索。中标南昌昌北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飞行区工程设计,高质量推进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项目机场工程飞行区设计、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等重大项目。持续加快低空经济业务拓展,依托公司行业智库(北京民航院)+规划设计产业策划(公司本部)+行业运用(中设航空),形成了从行业规划、标准政策研究,到通用航空及配套设施设计咨询,再到综合管控平台建设及无人机行业落地运用的低空经济业务格局,2023年,公司深度参与省内多个城市市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建设和服务项目,并依托“路智宝”“路域宝”“航务宝”等系列低空经济融合产品的推广实施运用,积极构建省级低空通航产业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公司设计的赣州低空经济产业园已成为全国唯一以B类通用机场标准建设的飞行测试基地,以及唯一集飞行空域、800米飞行测试跑道、风洞实验室、综合检测实验室、低空监管平台、通航机库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全要素零距离融合在一起的低空经济产业园。

  水利方面,持续加快业务全国化布局。中标韶关市芙蓉新城内涝治理项目工程勘察设计、都江堰市水务一体化建设工程项目勘察设计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推动组建了集团四川工程咨询公司。公司控股子公司扬州院参与的“泰兴市马甸水利枢纽改建工程”获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1、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2023年8月,公司完成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了400.00万张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总额40,000.00万元,募集资金用于华设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华设创新中心基地已于2023年6月9日正式开工建设。华设创新中心旨在提高公司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等方面的研发和技术能力,以基础设施数字化研发中心、大数据研发中心、低碳新能源研发中心、车路(船岸)协同与自动驾驶研发中心等四大研发平台为载体,充分结合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按照关键技术突破、系列产品研发、产业深化推广的发展路径,在基础设施数字化、交通大脑、新能源与节能基础设施、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等方面形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而提升华设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

  2、数字化智慧化业务积极拓展

  2023年,依托旗下多家产业化子公司,公司在数字化智慧化业务及产业方面保持快速增长,相关序列产品加速建立,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迭代更新。

  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狄诺尼研发了最新软件产品AiRoad2.0、VRRoad2.0、EICAD5.0。狄诺尼AI实验室基于通用语言模型(GLM)进行训练,研发“能对话、懂设计、善解人意”的数字人——“AI精灵”,并嵌入到AIRoad快速方案设计系统中,不断提升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效率。公司承接了多个千万级“智慧建设管理平台”,例如海太长江隧道智慧建设BIM管理平台、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BIM信息化建设管理平台、宁盐高速公路扬州段数字化建设管理平台、312国道常州横林至湖塘东段数字化建设管理平台等项目,江苏狄诺尼2023年度新承接合同额同比增长约70%,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实现翻番。

  公司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开发了智慧化管控标杆项目——南京长江大桥“智慧大桥”应用平台,同时,公司最新研发的公路智能巡查系统、智慧公交分析决策平台、智联新城大脑、园区物联网管理平台等产品已实现销售。2023年,公司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2023)以及第29接世界智能交通大会(ITS)上成功举办了数字技术与产品发布会,发布了数字规划、数字设计、数字建管、智慧交通等领域的一系列新技术及产品,在行业内取得良好反响。2023年,公司主持的盐城市BRT/SRT中运量公交建设工程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3、低碳环保业务持续深化

  报告期内,公司生态环保业务及低碳、新能源业务板块发展态势良好,并逐步向产业链后端延伸。生态环保方面,公司承接郎溪县长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南部片区乡村振兴(EOD)项目,彰显了公司在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的综合实力。

  绿色低碳方面,公司承接了宁盐高速公路绿色低碳技术中心项目、锡宜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绿色低碳技术中心项目,在高速公路绿色低碳领域实现了创新发展。

  新能源方面,公司将新能源技术、绿色低碳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公司承接了淮安港航中心船闸150KWp光伏发电项目、淮安新港作业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靖江港区国际物流中心光伏发电工程以及氾水服务区、张渚服务区、广陵服务区、津南零碳服务区、德州近零碳公交枢纽等智慧能源项目。公司开展交能融合和建筑光伏一体化全新探索,其中,服务区光伏场景包括建筑光伏幕墙(BIPV)、光伏车棚、边坡光伏系统以及储能系统等,结合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点,充分挖掘服务区立体空间和闲置土地资源,提升交通建筑和沿线土地的经济价值。

  (五)检测业务不断拓展

  依托全资子公司华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板块品牌知名度、业务技术水平、经营业绩显著提升。2023年,成功承担了南京市、宿迁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试点项目道路桥梁场景工作,成为公司在城市生命线领域首个项目突破;承接了江苏省所有13个设区市普通国省道桥梁监测系统项目,构建了全国范围内首个省级面域结构群监测部署及管理平台。此外,公司结合既有桥梁数字化管养经验,开发了通用型的桥梁日常巡查系统,任务执行和自由巡查多场景支持,公路桥梁、城市桥梁兼顾。公司研发的九江长江公路大桥综合养护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与研发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公司承担的《桥梁建设养护标准化和智能化关键技术》项目完成对装配式桥梁设计标准化精细化技术、装配式桥梁标准化工序及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桥梁养护技术及其标准化、桥梁智能化建养技术研究。公司研发水下三维场景构建技术以高精度的三维声成像技术和点云数据处理,可以快速地得到病害处数据计算,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该技术的研发将全链条地支撑智慧检测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能够为码头、防波堤、桥梁、船闸等涉水工程的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六)科技创新再上台阶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55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科研成果方面,公司承担的《交通运输卫星导航增强服务性能指标及监测技术规范》《交通运输卫星导航增强定位模块测试技术规范》两项智慧交通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公司的交通定位与位移感知技术、交通导航管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为规范全国卫星导航增强服务相关的交通数字化产品发挥引领作用。公司承担的全国首个《智慧公路车路协同路侧设施建设及应用技术指南》的发布对路侧设施层设备的功能及部署、支撑平台层的功能组成、应用服务层面向不同类别用户的应用功能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公司主编的《江苏省城市群城际铁路工程技术标准研究》填补了江苏省城市群城际铁路技术标准空白,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公司承担的《高快速路交通流状态辨识与主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课题荣获2023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复杂荷载-环境耦合作用下桥梁多灾害推演及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超长超宽堰筑法隧道抗裂防渗与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等课题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同时,公司作为行业杰出代表及铂金赞助商,深度参与第29届世界智能交通大会(ITS),面向全球全面展示公司在数字交通、智慧交通等方面的产品及能力。同时,公司承办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创新大赛暨第一届“姑苏杯”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共建车联网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公司数字化业务行业影响力。

  (七)国际市场取得突破

  2023年,公司“国际化”发展落地生根,海外市场加速布局,在新加坡注册成立CDGInternationaEngineeringConsutantsPte.Ltd(华设国际工程设计咨询(新加坡)有限公司),并与香港AIS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初步形成以新加坡为中心,以菲律宾、越南、香港为基地的东南亚海外市场格局,成功中标菲律宾达沃公交场站EPC项目,并且跟踪多个海外项目。公司将以新加坡分公司为战略支点,构建可持续的经营网络体系和业务交付能力,提升设计理念、做好技术标准转换,打造国际项目管理团队,在东南亚区域加快形成华设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宏观环境总体回升向好,基建投资稳中有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发展凸显韧性,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促进民间投资等一系列举措。国家层面出台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工作方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恢复和促进消费20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制定了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推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指导意见,制定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方案,分类处置金融风险,释放出了强烈的稳增长信号。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新开通高铁2776公里,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7000公里,新增和改善航道1000公里,运输航空机场达到259座,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加快构建,为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创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产业(300832)、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代表,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经济增长新引擎牵引力。

  (三)数字经济加速交通与城市领域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规划提出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交通运输部于2023年9月印发了《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提升公路设计施工数字化水平、加强公路全生命期数字化统筹、实施重大工程数字化监管、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数字化水平等。交通运输部于2023年12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夯实水运基础设施数字底座、构建水运数据资源体系、推动“数据大脑”建设等。2024年1月,国家数据局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交通运输、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四)绿色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推动行业低碳发展

  “十四五”是我国“双碳”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绿色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持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大幅降低碳排放及环境影响,促进能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开启绿色低碳之路的关键。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大宗货物清洁化运输水平。推进铁路场站、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绿色化改造和铁路电气化改造。”瞄准绿色低碳新赛道,着力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方面发展,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5、城市更新及乡村振兴的快速推动带来新机遇

  随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5%,我国城乡建设正在进入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新阶段,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未来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2023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统筹推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活力街区打造、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更新工作。同时,党中央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连续2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华设集团以“让世界更通达、让城市更宜居”为使命,公司在规划咨询、勘察设计、综合检测、数字智慧、低碳环保、EPC及项目全过程管理等业务领域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面对数字时代,公司坚持深耕规划咨询、勘察设计主业的同时,积极发力数字智慧和低碳环保业务,呈现双增长曲线发展格局。公司在交通和城市建设领域提供全国领先的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融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和行业洞察,用丰富积淀和技术创新提供卓越成果,造福当代,惠及未来。

  (一)业务情况

  1、规划咨询业务

  智库规划引领。公司拥有交通运输部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和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具有较高的规划理论和应用水平,以及大数据深度挖掘能力,通过深入洞察交通行业发展,以高端规划为载体,积极打造华设智库,服务于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依托大数据模型,建立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综合交通分析平台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一张图数字平台,支撑了全国400多个城市群/都市圈、省域、区域、城市及片区等各类战略规划、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落地,先后获得部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公司通过对江苏、广东、河南、河北、广西、宁夏、海南、内蒙、黑龙江、安徽等10多个省级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咨询等相关重大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交通运输现代化研究,规划牵引作用持续增强,在省外区域,由规划业务带来的相关勘察设计项目占比超过50%。

  2、勘察设计业务

  技术引领品牌驱动。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走出去”战略,着力打造以标杆项目为代表的拳头产品线,提升公路、铁路轨道、水运水利、民用航空及城市建设等业务的行业影响。

  公路工程方面公司累计设计超过7,000公里高速公路(含海外),5,000公里干线公路,1,200公里山区高速公路,1,100公里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公司主持或参与设计了8座千米级跨径特大型桥梁、300多座特大型桥梁,70多座城市景观桥梁,累计完成600余座隧道、100多项地下工程规划设计工作。近年来,公司承担了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苏通第二过江通道、江苏最长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段改扩建工程、世界第一大跨径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世界第一大跨径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世界第九大跨径悬索桥—龙潭长江大桥、国内最长公路水下隧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最长国省干线公路水下隧道—G635苏州湾隧道、最长国省干线公路水下隧道—S341竺山湖隧道等标志性项目,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公司通过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黑山共和国南北高速公路、塞尔维亚高速公路、菲律宾达沃高速公路项目等海外项目实施,为公司海外业务拓展提供实践经验。

  铁路轨道领域。公司承担了江苏省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设计,包括苏南沿江铁路、南京至淮安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扬镇宁马铁路等设计时速350km/h的高速铁路。承担了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徐州、南通、合肥、西安、贵阳等全国13个城市的30多条地铁线路、100多座车站的设计,其中包括3条地铁线路联合总体总包。公司积极拓展新型轨道交通市场,包括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有轨电车、跨座式单轨等业务,其中APM设计业绩最为丰富,包括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新捷运线系统设计、北京首都机场APM系统改造设计、成都天府机场APM设计等项目。

  公司累计设计3,200公里四级以上内河干线航道,80多座高等级船闸,200多项港口码头工程(沿江、沿海、内河),以及多个重大沿江沿海航道项目,覆盖长江、黄河、珠江、淮河以及京杭运河等国内主要水系。近年来,除长三角区域外,公司还承接了“世纪工程”广西平陆运河工程、河南淮河固始段航道工程、广东北江航道工程等一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

  民用航空及低空经济领域。公司开展运输机场及通用机场规划设计与咨询全专业全过程的技术服务,包括机场选址、工程设计、低空经济产业策划、战略发展规划、总体规划编制、飞行程序、航空产业园以及临空经济区规划设计,公司先后为113个运输机场和18个通用机场提供工程咨询服务。公司承接了南京禄口机场T3航站楼新建项目、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赣州黄金机场T1航站楼二期改造工程设计、南昌昌北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楼设计等项目,在大型机场建设领域不断突破。公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开展光伏评估业务,开辟公司在民航光伏领域发展之路。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可提供包括低空政策咨询、标准制定、规划设计、空域管理、系统开发以及行业应用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此外,在省市低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无人机运维等业务领域,持续提升项目后期运营服务水平,并开发多元化应用场景。

  公司累计参与了100多项河道综合整治项目,以及多个平原地区水库、闸站、泵站项目,整治农田面积超过200万亩,覆盖全国10多个省份,同时公司正在积极开展智慧生态高标准农田、智慧灌溉系统平台开发、流域综合治理、城市防洪咨询等新兴业务。

  城市建设领域。公司充分发挥多专业融合的综合业务实力,市政交通专业全面推广“城市快速路2.0”创新技术,实现快速路工程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累计设计超过1,000公里的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200多座城市桥梁。水务生态板块聚焦EOD综合类项目和生态景观,积极推进全过程咨询业务,深圳石岩河碧道建设项目斩获国际奖项。建筑景观专业在交通建筑、教育建筑、健康建筑以及物流园区等方面打造特色,构建了高水平专业设计团队。公司以规划策划为引领,积极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存量升级改造,以片区综合开发(TOD)、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街区更新、低效用地开发、环境综合整治等为核心业务,打造“城市更新+商业运营”模式,先后承接各类城市更新、片区开发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为构建城乡融合品质新城提供解决方案,如浙江嘉兴南湖区凤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杭州西湖区西湖街道双峰新村未来乡村等一系列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浙江地区湘家荡经济产业园、江苏常州溧阳长山新天地(301277)、江苏盐城响水县电商创意产业园及邻里中心建设项目等系列园区更新及片区开发项目。

  3、综合检测业务

  AI赋能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服务。公司从事公路、桥隧、铁路、轨道、水运、市政、航空、水利等领域的第三方检测检验技术服务,同时开展数字化技术服务、安全技术服务、绿色低碳技术服务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从建设期到运营期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检测检验及健康诊断综合性解决方案。依托江苏省综合交通智能感知与管控重点实验室,围绕在役基础设施健康感知分析,综合运用激光扫描、机器视觉、物联网等方面技术,在基础设施运行养护监测领域开展应用和产品开发。同时,以人工智能赋能已有路网、航道高清视频监控设施,改变“人盯屏幕”“车载人走”等传统巡查模式,实现公路航道基础设施、运行环境、交通流状态异常以及非法侵占资产行为智能检测及主动告警,在南京、无锡、南通、徐州、连云港等省内地市以及山东、湖北等省外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近1000公里部署应用,并在京杭运河200余公里创新推广内河航道智能巡查系统,极大提升公路航道运行监测、养护巡查效率。此外,公司作为江苏省第一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验证检测机构,开展自动驾驶汽车数据安全风险检测认证工作。

  4、数字及智慧业务

  打造基建数字孪生平台创新智慧运用场景。公司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提供以基础设施、运营服务、行业治理为核心的全过程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覆盖全过程数字化解决方案,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水利、智慧环保。

  全过程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的“紫云基建”全过程数字化平台,是公司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该平台基于AI、BIM+GIS、数字孪生、AIoT、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构建。历经不断迭代升级,形成“四朵云”“七大产品线”,覆盖勘测、设计、建设、管养等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具备全场景数字化、数字孪生、云设计、SaaS化服务等功能。

  (1)EICAD+AIRoad交互式数字化设计平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现国产化替代的EICAD5.0、AIRoad2.0和紫城三维数字化汇报演示平台等为代表的狄诺尼道路设计软件产品线。该系统基于自主研发的CAD/BIM图形计算引擎开发,支持国产CAD软件,内嵌国家最新公路、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基于通用语言模型(GLM)和AIGC,经过海量模型训练,该平台新增AI精灵辅助设计功能,系统可自动快速完成路线、立交、路基、桥隧的三维正向设计建模和SaaS化部署,设计效率提升10倍以上。全国约80%的交通、市政甲级设计院,近2万名设计师使用,近两年,累计设计完成立交900余座、道路总里程约43000公里。活跃用户每年增长50%以上。积极响应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公司数字化设计底层平台列入2023年江苏省工信厅国产轻量化CAD/BIM基础软件项目,获得专项资金资助。

  江苏省数字设计管理平台

  (2)VRRoad2.0道路设计模拟仿真与安全评价驾驶系统。该系统是为了响应当前基础设施存量市场需求,面向道路几何设计、安全性评价形成的软硬件集成解决方案,可快速导入EICAD、AIRoad的设计模型,形成“设计—建模—构建路网”一体化的设计流程。并参照OpenDrive标准,生成精确描述车道及道路沿线特征的VR虚拟现实路网,实现信息完备的实验数据同步采集,支持多自由度运动平台驱动,提供逼真的驾驶模拟体验,为验证道路设计方案与标识标牌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安全性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手段。

  VRRoad2.0启动界面及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器

  数字建造产品线。以数字底座为载体,以实时数据为驱动,通过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辅助决策、电子签章、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为参建各方提供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综合协同管理软件产品。实现了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数字孪生,实现了跨行业、跨单位、跨专业数据即时互通与融合流转,对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与品质、规范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工程竣工后的数字化交付与验收提供数据支撑。

  (1)数字化建设管理平台。

  针对交通工程建设周期内各参与建设单位协同管理和办公的工程建设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聚焦工程建设中的进度、质量、安全、计量、档案等核心业务,深度融合BIM技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数字孪生,为交通工程建设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

  数字化BIM协同建设管理平台已在张靖皋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海太长江隧道、京台高速公路齐济段、沪武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等30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对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具有华设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的“华设数字化BIM建设协同管理平台”获得2022年江苏省优秀工业软件称号;获得中国公路学会交通BIM工程创新一等奖;获得“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平台的技术成果被交通建设领域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数字化BIM建设管理平台界面

  (2)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该平台基于先进的IoT、5G、大数据、BIM等技术,以分项工程为精细化管控对象,以虚拟施工为技术手段,对项目质量、安全进行可视化、集成化、协同化管理,打造AIoT+综合感知型智慧工地。公司正在为南通港洋口港区至吕四港区铁路工程、盐洛高速宿城至泗洪段工程、沪陕高速公路至广陵段扩建工程等项目提供智慧工地平台服务。

  智慧工地平台界面

  (3)数字孪生基础平台、数字化运维产品线。“零代码、低代码、云渲染”的数字孪生PaaS中台,统一展示应用成果、集中管理数据要素,通过最大限度地复用数字底座数据能力,助力数

  字孪生业务的应用开发,大大降低技术门槛、提升开发效率、缩短实施周期。可适用于数字孪生航道、数字孪生的路、桥、隧等大屏业务应用。

  通扬线高邮段数字孪生航道项目泰州G328国道数字化运维项目

  公司致力于在信息化领域中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面感知、泛在互联、协同运行、高效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和城市系统。公司围绕“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运输、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研发成套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与产品。

  (1)智慧公路。公司基于“建、管、养、运”四大业务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搭建智慧应用场景,构建围绕“安全保障全天候、出行服务全方位,运营维护全数字,绿色建管全寿命”的“四全”智慧公路解决方案。公司主持设计的国内首条智慧高速公路—五峰山大桥南北接线未来智慧高速公路项目,依托该项目形成的“新一代高速公路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公司承接了常泰未来智慧大桥是江苏省唯一入选交通运输部新基建重点工程的公路项目,进一步展现了集团在国内智能交通技术领域的核心优势;为已通车60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进行智慧化改造,提供了精细化管控全套方案,并且结合完成无锡S342智慧公路科技示范工程、南京S126智慧公路、宿迁S325智慧公路、南通G204智慧公路等一系列科技示范项目,形成丰富的智慧公路工程所沉淀的技术与产品成果,公司智慧公路产品线愈发成熟。

  智慧公路技术解决方案

  (2)智慧港航。公司聚焦内河智慧航运体系,围绕运行监测、外场感知、船岸信息交互、通航建筑物监测及运营安全监管等系统开展总体架构和重点研究,形成了航道全数字化设计成果交付及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人工微干预的自动化船闸、区域船闸群远程集中控制系统、港口安全监管平台、智慧港口运营管控平台等系列产品。公司承接的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智慧运河和航道信息化工程实施项目、京杭运河智能协同高效通航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扬州通扬线数字孪生航道、智慧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示范项目,为智慧航道、智慧船闸、智慧港口等智慧港航产品线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

  华设智慧港航应用案例

  (3)智慧运管。公司聚焦行业监管、行业治理、运行监测、决策分析、信息服务,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及可视化等技术,以行业静动态信息资源整合及数据挖掘应用为抓手,提供科技研发、咨询规划、工程设计、系统开发及工程实施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交通运输全行业运行态势实时监测及动态预警、违法行为与异常状态精准筛查、运营决策科学分析与一站式出行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级营运小客车运营监管平台荣获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围绕省市县一体化交通运行监测、地市级交通运行监测指挥中心建设等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等产品,相关产品及成果已在南京、泰州、扬州等多个地市推广应用,助力行业形成智能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行协调体系,为行业管理和服务提质增效。

  智慧运营监管平台案例

  (4)智慧公交。形成满足不同城市多层次需求的解决方案,包括超级虚拟轨道快运系统(SRT)、快速公交(BRT)及好巴士(HBS)等,提供城市公交线网规划(优化)、智慧公交总体设计及智慧公交总承包等全过程服务。子公司牵头实施了盐城市区高架地面系统BRT环线项目、盐城市区SRT一号线项目、苏州吴江捷运系统T1(SRT)示范线一期项目、泰州好巴士(HBS)1号线快速公交项目等多个EPC项目,盐城市区SRT一号线项目获得第二十届第一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江苏省、市、县一体化交通运行监测平台盐城SRT超级虚拟轨道交通1号线

  (5)智慧园区。公司锚定“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坐标(603040)新方位,根据城市和园区产业、空间、资源等特点,提供调研诊断、需求分析、总体规划、专题设计、行动计划编制等服务,策划智慧化建设细分场景、软硬件采购需求及建设方案,助力城市和园区达到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平台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同时,公司在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文旅、智慧照明、智慧停车等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南通市中央创新区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山东省临沂市高铁示范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

  (6)车路协同。基于多源融合感知、雷视融合、高精定位、端网云联动迭代、AI算法分析等关键技术,面向智慧交通行业的实际应用需求,明确并深耕包括智慧巡检、智慧停车、智能网联公交等主航道硬件产品,形成能够高精度、高效率识别与预判行人、车辆、道路、环境等交通要素的车侧产品与路侧产品,主要包括边缘计算单元(MEC)、毫米波雷达、道路巡检系统、高位视频、AI巡检车、高空鹰眼、高级辅助驾驶(ADAS)、自动紧急制动(AEB)、驾驶员监测(DMS)等硬件产品供应服务,支持在道路病害检测、道路资产采集、交通事件检测、交通事态研判、驾驶员/行人行为分析、行人过街预警、全息路口等多样化交通场景的落地应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供高效可靠服务。

  车路协同相关产品

  5、低碳及环保业务

  生态环保领域。公司主要为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生态环保提供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服务,主要涵盖声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土壤修复与资源再生、环保检测、智慧环保、环保运维与产品等专业领域。公司拥有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联合成立的“江苏省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拓展全社会、全行业的环保领域,形成了以“双碳”政策研究与碳评估、噪声污染防治、镇村生活污水处理、流域及河道治理、市政及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为代表的系列产品。公司累计完成1,000万㎡流域水环境治理、40多座给水和污水处理厂、55万公里农村污水管网、1,500个农村污水处理站点。近年来,公司承接了郎溪县长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南部片区乡村振兴(EOD)项目、西安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污水处理厂、黄山新安江流域治理EOD项目等一批生态环保典型项目。围绕绿色低碳,公司承接了宁盐高速公路绿色低碳技术中心项目、锡宜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绿色低碳技术中心项目等绿色低碳中心项目,与参建单位协力打造“绿色近零碳”设计、施工、运营全寿命周期的高速公路。

  西安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污水处理厂郎溪县长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南部片区乡村振兴(EOD)项目

  城市低碳领域。公司在交通和城市领域提供智慧低碳综合解决方案,形成规划设计、产品研发及转化、项目管理、施工、检测运维等全过程服务能力,主要涵盖交通景观、城市景观、生态综合开发(EOD)、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公司累计设计了4,800公里道路景观绿化、4,000万㎡城市绿化、100多个生态公园和湿地、200公里综合管廊。近年来,公司承接了广东惠州大亚湾绿色能源基地设计、华能国际(600011)能源先行区(总部)首期启动区设计、南京江北大道三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宁夏固原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海绵城市项目等典型项目。

  南京江北大道三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海绵城市项目宁夏固原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

  低碳新材料领域。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面向公路与道路养护市场,开发可循环、可回收、可提升的新型材料,公司与江苏天诺道路材料有限公司设立华设(江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近期重点研发并销售高模量、高弹、高粘复合改性沥青等九大新型材料,以及沥青路面再生利用设备。公司拥有长寿命沥青路面铺装、重载抗车辙交通路面铺装、路表功能修复、桥面铺装成套、钢桥面环氧铺装修补、长周期养护路面智慧决策六大核心技术。

  低碳新能源领域。瞄准交通和城市两大领域,重点围绕碳排放服务、智慧能源管理、新能源技术应用集成、绿色交通关键技术研发、零碳建筑技术开发应用、绿色建造与绿色运维等进行系统研发,以产品化、产业化为支撑,形成低碳建设监测与评估、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等业务矩阵。开展了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公路工程建设期碳排放量进行监测与核算项目,对交通运输行业“双碳”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6、EPC及项目全过程管理

  (1)交通领域推广应用装配式智能建造。依托“江苏省交通工程工业化建造研发中心”,公司与盐城交投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华设盐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约260亩,厂房建筑面积约5万㎡,以装配化构件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为主营业务,是江苏首个交通工程工业化智能制造研发产业基地。现有5条全国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以及“三端一云”智慧工厂系统,年产能15万立方米,可生产各类箱梁、墩柱、空心板等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产品(HQPC)。产品已用于京沪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淮江段、江苏盐城建湖至泰州兴化高速公路、343国道盐丰快速通道、204国道阜宁花园至亭湖新兴段等项目。

  (2)交通枢纽及城市片区开发商业解决方案。公司提供从市场研判、行业分析到策划、设计、招商、运营、品牌孵化等方案,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新商业、新消费模式,致力于成为全国领先的数字化商业标杆。公司现运营京港澳高速公路新乡服务区、宁宿徐高速公路八仙台服务区等11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司承接的南京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商业运营项目—集展示、设计、时尚、休闲于一体的民国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南京三十四标商业运营项目—网红街区+绿色生态+城市更新+新消费体验,公司城市商业运营项目别具特色。

  (二)主要经营模式

  市场经营方面。公司立足江苏,坚持“走出去”战略,构建全国布局的市场经营网络,积极推动属地化区域中心建设,并不断加快“国际化”战略落地。全国布局了长三角、华南、华北、西南、西北经营区域,聚焦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重点地区,设立区域中心,积极打造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为核心的华南区域中心,不断提升省外市场生产经营一体化能力。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新加坡、菲律宾、越南、香港等地设置分支机构,加快对东盟市场的深度拓展。

  业务承接方面。公司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成熟运用客户关系管理(CRM)数字化工具,打通市场信息,高效匹配公司资源,提升客户转化率及客户满意度。坚持市场可持续发展和责任营销,通过完备的客户分级管理体系和项目评级制度,做好项目承接前的利润测算及风险控制,提升承接业务“含金量”。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等相关法律及规定,规范营销人员行为,设置相应的定期检查和追责机制,定期对员工开展负责任营销培训,加强员工的合规意识,确保经营过程合法合规。

  业务生产方面。规划咨询业务,公司服务于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城市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公铁水空专项规划等领域,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分析,洞察趋势,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后续业务承接创造有利条件,打造华设智库。工程设计业务,公司获取项目后,根据具体项目的业务类型和客户需求,按照不同业务类型特点,严格按照相关行业规范及标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制定项目策划、方案拟定、方案评审、编制成果文件和成果审核审定五个环节。总承包业务,公司重点在智慧交通、生态环保和智能建造等领域积极拓展总承包业务,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优先选择以设计牵头、具有技术引领的项目,控制项目风险。同时,公司选择能力强、信誉好的大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业务。检测业务,公司主要提供工程第三方检测检验技术服务,为客户提供从建设期到运营期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检测检验及健康诊断综合性解决方案。  数字业务方面。在深度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定制化开发相关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并依据行业经验和软硬件产品性能特点,快速打通各设备或系统之间的集成壁垒,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通过销售基建数字平台软件产品,采用SaaS服务模式(软件即服务),通过提供标准数字平台、专业设备以及专业技术服务,为客户提供规划、设计、养护、运营的全寿命周期数字化软件产品及服务。

  质量控制方面。公司通过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并取得AAA+认证证书。公司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标准要求全方位运行,有效保证了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工职业健康及安全风险方面的全面管控,实现了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及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并能够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和高品质。

  (三)公司市场地位

  公司长期致力于在交通与城市建设领域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具备全专业设计能力,可提供交通及城市领域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在业务领域、人才技术、项目经验、科研创新、服务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名列前茅,荣膺2022年度“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勘察设计收入前100名”第3名、荣登2023十大民营工程设计企业榜首、2023年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第54名,确立了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领域设计企业的龙头地位,努力打造数智化转型领航企业。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综合能力

  资质高、专业全。公司是国内首家获得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并在主板上市的工程咨询公司,拥有工程行业各领域最高等级资质,具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工程勘察综合资质甲级、工程咨询甲级综合资信等,是国内唯一同时具有公铁水空全方式设计能力的企业。公司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已取得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AAA+级认证。

  链条全、业绩广。公司可提供从综合规划、项目咨询、勘察设计到科研开发、检测监测、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参与设计了超过7,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5,000公里的干线公路,超过1,000公里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主持或参与设计了300多座特大型桥梁,其中8座为跨径超过1,000米的跨江大桥,以及70多座城市景观桥梁;设计了约3,200公里的四级以上内河干线航道和沿海航道,各类船闸80余座,完成了200余项码头工程及百余项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的设计咨询任务;承担了1,000多公里铁路设计。

  (二)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公司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及能力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在创新研发积方面累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公司先后荣获各类奖项1351项,其中科学技术奖312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0项。同时,公司建立了“开放引智、激发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制度,并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为未来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活力。公司有完善的科技基金管理、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和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设立的开放科研基金已连续运行了四年,吸引外部科研资源与企业业务结合,得到了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

  科技平台覆盖广。公司目前共有21个部、省级科技平台,包括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司结合创新技术研发合作,着力构建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高校、院士科研团队、信息科技头部企业等创新资源的优良生态圈,目前和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公路学会、国家科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移动(600941)、中国电信(601728)、中国联通、腾讯、中电28所在内的30多家机构建立了常态化创新合作机制。

  明晰创新产业化路径。公司成立华设创新产业研究院,瞄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大数据、新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集团核心业务产品线,成为持续引领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科技战略力量,形成“市场洞察—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流程创新体系,培育公司新业务生态,打造公司未来可持续增长核心引擎。公司成功召开首届产业发展大会,提出了公司产业化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描绘了产业化宏伟蓝图,为产业化战略实施指明了方向。

  (三)人才能力

  人才质量、结构持续优化。公司瞄准构建“精准选配、赋能成长、有效激励”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机制,围绕公司“数字化、产业化、平台化、国际化”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优化。截止2023年12月底,集团员工6,13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共217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集团员工总数的91%。拥有正高级职称183人,高级职称1,353人,中级职称2,315人,中级及以上占比63%。数字化人才逐年提高,现有约500人,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治理能力

  围绕“高质转型,基业长青”,瞄准“规划设计作为入口的创新企业平台”的目标,坚持走“数字化、平台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断完善战略规划体系协,基本形成了“战略规划+三年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年度重点计划”的战略规划体系架构,并按照不同周期进行动态调整、发布和执行。

  事业合伙人。以传承为责任、以创新为抓手构建命运共同体,凝聚并赋能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公司建立了事业合伙人计划,制定《合伙人计划管理制度》。未来,集团将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事业合伙人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激发组织活力。

  组织机构优化。适应市场变化,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对职能、生产、技术、市场体系组织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总体上形成职能体系2办4中心+生产体系13大事业部+营销体系9大区域+产业体系8大直属子公司的组织架构,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效能,促进协同发展。

  合规风控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突出了战略目标引领和责任主体落实,强化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内控过程管理要求,依托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推动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分包采购等公司管控系统集成,促进部门间的沟通与协同,实现风险内控体系与业务信息系统有机融合。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3.53亿元,同比减少8.32%;实现净利润7.14亿元,同比增长0.5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亿元,同比增长2.08%。继续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财政政策稳定发力

  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发力,中央加杠杆显著,赤字增量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全部由中央承担。2024年中央赤字占比达到82.3%,财政赤字、地方政府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合计8.96万亿元,为历年最高。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投资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2010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连续跨过多个“关口”。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总量数据,2023年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保持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GDP达1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2023年全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对于12个债务较高省份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要全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要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除供水、供暖、供电等基本民生工程外,2024年不得新开工项目。项目总投资完成率低于50%的,原则上将缓建或停建。相关省份

  基建项目的暂停对相关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但也可能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机遇。企业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行业的变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赤字率目标设定为3%,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3.9万亿元,并安排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三大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2、交通强国带动引领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构建完善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29万公里左右;建设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

  《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3、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今年中国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更加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在产业发展中集中体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集约化。积极促进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代表,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经济增长新引擎牵引力。

  4、重点区域发展机遇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世界级机场群体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联动协作成效显著,安全可控的水网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达标,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

  《江苏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了实现“八个转型八个新”的总体思路。到2025年,江苏将率先建成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争取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全省范围内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新型枢纽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了“32121”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省域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南京、苏锡常都市圈1小时通达,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完成投资1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2年,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完善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目标,完善重大交通设施布局。

  《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基本形成,客货运输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总体建成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的发展目标,出行交通圈实现:珠三角地区内部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快货物流圈实现:省内1天送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十四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约2万亿元。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围绕“高质转型,基业长青”,构建华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以“成为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顶尖技术服务商”为愿景,公司不单纯追求规模上的扩张,而是通过持续提升公司的综合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追求可持续发展。

  公司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打造以创新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上市企业,使华设设计集团成为国内最具社会影响力(国内排名前五名)、最具行业竞争力(专业齐全、创新能力强)、最具可持续成长性、最具员工获得感、成就感的管理高效的上市公司。

  瞄准发展定位,公司高质量发展路径确定为创新引领的“数字化、平台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道路,稳定工程咨询主业,提高效益效率,拓展新型产业方向,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具体来说:

  1、坚持创新引领。思想上,让创新成为从上到下贯彻始终的战略共识,重视创新业务发展,持续为客户和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的时候,着眼于创造极大价值潜力的新业务,加强洞察新业务背后的巨大市场和应用场景。目标上,拥抱新技术、拥抱新机遇,要保证规划设计核心能力的同时,将前端优势转化为产业入口和创新入口,着眼于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与行业融合,最终在全产业链上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行动上,加强市场洞察,在有一定规模的市场空间中创造价值,调动内外部的资源,大力推动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产业链的结合,创造新的价值空间。打通体制机制渠道,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类公司培育,营造公司创新文化氛围。

  2、强调数字化引领。主动拥抱未来,从物理世界走向数字世界,加快业务和管理两个维度的数字化发展,坚持从全寿命周期管理、全产业链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数字化问题,加强对于数据获取、分析、使用和管理的能力,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致力成为“数字设计”、“数字建造”、“数字服务”的领军企业。

  3、搭建平台化机制。加速从项目化走向平台化,加快打造基于华设业务架构的能力中台和生态圈,加速提升各中台赋能水平,汇聚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和团队,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注重与相关领域最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

  4、加快产业化探索。从工程设计公司走向全链条技术集成商,跳出项目思维,摆脱路径依赖,以规划设计为切入口,从客户和用户需求出发,通过核心技术引领、强强联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构建华设新的成长逻辑,积极探索适合华设的产业化之路,致力于成为培养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

  5、稳步推进国际化。从项目运作走向全过程咨询,在逆全球化升级背景下,加强市场洞察,全面提升全过程咨询能力,多渠道寻找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合作方,立足国际业务孵化起步阶段现实,加快构建集团国际业务体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经营计划

  本公司计划在2024年,营业收入力争在2023年基础上实现5%以上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力争在2023年基础上实现5%以上增长;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不低于4亿元。

  说明:上述数据为公司2024年度经营计划的内部管理控制指标,不代表公司盈利预测及承诺,能否实现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情况、行业发展状况及公司管理团队的努力等多种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请投资者特别注意。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的交通领域工程咨询业务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公司业务的发展依赖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特别是国家在交通领域基础设施行业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投入。因此,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变化,特别是交通领域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变化引致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波动将对公司的收入结构及增速产生一定的影响。

  2、跨行业开展工程设计业务风险

  拓宽行业领域是公司的发展目标之一。2014年,公司获得了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从而突破了跨行业开展工程设计业务的资质限制。按照住建部《工程设计资质标准》(2007修订版)规定,取得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后,可承担各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业务,其规模不受限制;但在承接工程项目设计时,须满足与该工程项目相对应的设计类型对人员配置的要求。因此,在跨行业开展工程设计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因本公司经验不足、专业人员配置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业务风险。

  3、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风险

  尽管公司客户主要为政府部门及其下属的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公司,资信良好,应收账款发生大额坏账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公司已建立了对客户资金计划或财务状况持续跟踪的机制,但若出现重大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情况,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应收账款没能按时收回,将导致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大幅增加,影响报表净利润。

  4、已发生项目成本不能得到补偿风险

  公司存货的变化主要是受未完工项目成本的影响。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期末公司未完工项目相应增加,引起存货余额的上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公司会与业主保持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大型项目,及时了解项目最新动态,若成本不能得到补偿的迹象开始显现,则公司将停止继续大量投入。但若未来出现政府规划调整、金融环境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导致项目规模调整、暂缓或者不再进行等情形,且大额项目成本不能得到全额补偿,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5、专业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工程咨询业务属智力密集型行业,业务的发展与公司所拥有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素质紧密相关。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公司已经为员工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发展路径,并建立了良好的人才稳定机制和发展平台,努力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但若核心技术人员和优秀管理人才大规模流失,将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6、控制权发生变更导致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的风险

  本公司股权结构分散,无实际控制人,存在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可能。如因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造成主要管理人员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公司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7、外业工作中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公司在开展勘察设计、试验检测、工程管理等业务中,部分工作需要在野外、施工工地等环境下进行。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已制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督促员工严格执行相关安全制度,但仍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8、质量责任风险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虽然公司已建立较为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在不断完善,但公司仍存在因质量控制失误导致承担质量责任的风险。

  9、EPC模式经营风险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住建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工程建设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EPC已经成为工程建设领域和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EPC模式要求承包商具备多项专业技术能力,具备协同多专业人员共同工作的技术管理能力,具备设计与采购施工一体化操作的能力。在EPC模式下,承包商承担了大部分项目风险。

  公司对EPC项目的前期跟踪、投标审查和决策做了详细的规定,明确和规范了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公司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并根据项目规模大小相应制定流程,列出了风险清单要求进行识别,以规避和防范风险。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